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正如有人說的那樣,在多數時間里,工作都與我們的生存直接相關。
不論你只是想找一個謀生的飯碗,還是渴望在職業中實現自我,甚至消極躲避、接受安排,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就是,職業將會在很長時間內陪伴我們。
而我們與職業的關系質量,會嚴重影響我們生活的狀態與質量。
為了更好地生存,我們都在不斷地努力適應時代的變化,而職業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每個人背后的認知水平、戰略能力及付出程度,并且時間越久,越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如果說20多歲,你可以靠關系靠運氣謀得一份好工作;但是到了30歲以后,你的路就遠遠沒有這么簡單了。
一、
從我去年經手的職業咨詢案例來看,30歲以上的咨詢案例高達38.5%。
這意味著,前來咨詢的每三個人中間,就會有一個人處在要不要離職或轉型的邊緣。
事實上,最難的不在于要不離職,而在于辭職之后到底能去哪里;
讓我們感到痛苦的不在于轉型,而在于如何轉型,以及轉型之后,能否比現在更好......
諸多的不確定像是一團又一團的迷霧,讓30歲上下的職場人好不焦灼。
如果總結下這些人的困境,他們的共性問題大約是這樣的——
現有的薪資收入不理想,即便再干下去也看不到升職加薪的希望;
現有的工作繁瑣而枯燥,即便堅持下去也不清楚能否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這些年來自己也不斷地在考證,但依然不確定,如果一旦離開現有的平臺,到底有幾家企業能買賬,是否能給到自己這樣的職業機會?
......
很多人單純地認為,職業規劃就是一份職業定終身;
但現實是,一個人一份職業安穩退休的時代將漸漸成為歷史,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學會“在運動中打靶”才是個人職業規劃的重中之重,從這個角度來說,基于職業的千變萬化,不同時期都需要對自己進行一次戰略規劃及戰術梳理,才能確保在瞬息萬變的今天,有一個良性而長遠的職業發展軌跡。
二、
先探討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是很多30歲上下蠢蠢欲動的職場人共同的困擾所在,那就是,我在一個單位呆了這么多年了,該如何評估我自身的競爭力?以及,經過咨詢好不容易確立了一個大概的方向,該如何切入呢?
這里就要引入三個概念:
相對競爭力;
聯合評估;
單獨評估。
1、相對競爭力
事實上,競爭力分兩種。
一種是“絕對競爭力”。
例如數學家陳景潤,盡管有資料說他有這樣那樣的怪癖,但他在數學方面具備“絕對競爭力”,所以這些怪癖在他絕對競爭力面前,顯得無足輕重。
這種“絕對競爭力”數量稀少,一般行業里的頂尖大咖才有,是很多普通人望塵莫及的。
還有一種是“相對競爭力”。
現實中,很多人的優勢是在比較中產生的,基于不同的人群和視角。
例如在銷售界,你的溝通能力真心很一般,但是放在IT界,這種溝通力很可能會讓你在工作對接中做到游刃有余了。
2、聯合評估
很多人在職業轉型方面缺乏信心,主要就是擔心在“聯合評估”機制下,自己的履歷不具備優勢。
什么是聯合評估?
就像你用某團軟件尋找附近美食,你不僅能搜到某種美食的品牌、位置及菜品,更能看到一堆評價,你可以通過銷量、口碑、價格等方方面面的對比,選擇去哪家消費。
因此,聯合評估的核心就在于大量的對比。
對于任何一個想要轉型的職場人而言,正是因為你在目標領域并沒有充足的經驗,所以如果過多強調“工作經驗”、“職業技能”,無疑你拼不過那些科班出身,并且在這個領域有充分經驗的競爭者。
那怎么辦?
這就要引入下一個概念。
3、單獨評估
比如你今天路過一家小吃店,這家小吃店掛著一張你喜歡的明星在這家小吃店吃飯的照片。
由于你對這個明星特別喜愛,你會直接掏錢消費。
這就是單獨評估,核心就在于無法對比。
放到職業轉型的情境中,很多人的職業轉型路數多半是從原來的領域轉到關聯性的領域,抑或再大膽一些,去一個全新的領域重新開始。
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組合呢?
顯然,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相對競爭力+單獨評估就是一個不錯的策略。
三、
以我從一名財務人員轉型財務培訓師為例。
當時我的情況就是,在企業做了十來年的財務工作,有會計中級證書(這個一般從業10年來的會計都有),只過了CPA的兩門(要知道,現實中獲得全科合格證的大有人在)。
放在“聯合評估”下,我沒有絕對競爭力。
怎么辦?
我就是從這兩個地方入手的。
1、相對競爭力
要知道,很多私立學校以嚴苛著稱,待遇低考核嚴格,但對于想轉型的我而言,無疑是積累授課經驗的絕好時機。
但我深知,如果我選擇在網上投簡歷,我并不能很好展現自己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況且在眾多簡歷中,我在教育培訓業的經驗并不豐富,即便這些私立職業學校也很難看上我的簡歷。
所以我又做了兩手準備,一是主動上門,每天至少跑兩所私立職業學校自我推銷;二是給我的朋友們發消息,讓他們幫我留意相關招聘信息,如果有的話可以告訴我。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我終于應聘到了一家私立職業學校做會計實訓兼職講師。
很多人在轉型的時候常常犯的一個認知錯誤就在于,他們以為必須要準備十分充分才可以出擊,從我的經驗來看,并非如此。
例如,很多人認為轉型講師肯定要先考教師資格證,但別忘了,一定存在一些機構需要代課老師,你完全可以先做再考證。
2、單獨評估
在有了一個學期的教學經驗之后,我便有底氣多了。
這個時候,我把目標鎖定在一些知名的會計培訓機構。
我的策略是,上門主動推銷。
有一天,我來到一家會計培訓機構,正好趕上他們的教學主管面試其他老師,我見縫插針,主動問了一句“能讓我試講兩分鐘嗎?”
兩分鐘試講結束之后,教學主管對我很滿意,我當場被錄用了。
這種策略就是“單獨評估”,因為有的面試者雖然證書一堆,但口頭表達能力實在不行;有的面試者勉強能說出知識點,但講授起來枯燥乏味。
而我最大的優勢,就在于能夠繪聲繪色把枯燥的知識點講解的生動有趣,與其說兩分鐘試講為我贏得了轉型的職業機會,倒不如說是“單獨評估”的原理在背后起的作用。
四、
再分享一些心得體會。
為什么很多人在轉型時感到不自信呢?
或者即便想好了轉型方向,卻依然原地不動呢?
這就要涉及一個重要的理念,可遷移性技能。
例如,有些咨詢者之前在封閉的機構里工作,他們的轉型就會受到很多制約。
其中最主要的制約就源于,機構內部體系較為封閉,如果你缺乏規劃意識,你在機構積累的經驗和能力,還是植根于機構這個體系中,到了外面很難用得上。
例如,你在銀行工作多年,只會按照銀行的規范接待客戶,對不起,這不叫可遷移性技能,這叫死板。
真正的可遷移性技能是:“識別客戶情緒,通過詢問捕捉對方關心的問題,解答客戶困惑,打消客戶疑慮,最終促成交易。”
如果能打磨后面這種可遷移性技能,那么今天不論你是在銀行做理財經理,還是明天去4S店賣車,都萬變不離其宗。
可惜的是,有多少人在選擇一份工作之后,從來不去從可遷移性技能方面著手打磨,而是只盯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計較著每天的付出和回報。
——如果是這樣的思維,即便你起點再高,未來轉型之路也同樣會受到很多制約。
最后再回答一個問題。
有很多人會問,為什么轉型這么難?
那是因為從我的咨詢經驗來看,這些轉型困難的人有兩大共同點。
一是活在自我封閉的世界中,不敢面對甚至屏蔽真相,更不愿動腦思考,也不想花時間和精力去探索自我職業發展之路;
二是他們總在觀望其他人,同時又不肯認可對方,更談不上總結里面的規律并加以運用了。
——如果這個人轉型成功了,他們會想:“TA一定是有關系的,所以才進去的啊”;
——如果這個人轉型失敗了,他們會暗自竊喜:“果然吧,轉型就是在找死,看來我當初沒轉型多么明智啊......”
“急速流逝的時間,一去不返的時間,是人最寶貴的財富,如果把它虛度,那是最大的揮霍。 ”—— 莫艾姆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咨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咨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咨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干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已在當當、亞馬遜、京東等平臺全面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