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723,盡心章14-15》

《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723,盡心章14-15》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況于親炙之者乎?"】

今天是戊戌年己未月甲辰日,五月廿八,2018年7月11日星期三。

親炙,是親近熏炙。

孟子說,從個人修養的角度講,圣人指的是行造其極的人;從社會影響的角度講,圣人不但可以成為當時人的表率,即使自一世傳到百世,仍然可以師表于無窮,所謂百世之師,誰有資格擔當這一稱號呢?伯夷、柳下惠就是這樣的人。

伯夷雖往,但他作為清圣的節操,宛如當年一般存在于世間人心,所以,聽說過伯夷的道德風范的人,即使是愚頑而貪得無厭的人,也會變而有知覺而清廉起來;怯懦的人,也會變而有立志,無不以伯夷之清為師。

柳下惠雖往,但他作為和圣的德行,宛如當年一般存于世間人心,所以,聽說過柳下惠的道德風范的人,即使是刻薄的人,也會變得敦厚,即使是粗鄙狹隘的人,也會變得寬大,無不以柳下惠之和為師。

百代以前,伯夷、柳下惠奮發有為,歷史不能說不長,而清風和氣,卻能使百代之后聽說過他們事跡的人,沒有不振作奮發的,不是圣人能像這樣嗎?伯夷是圣之清者,柳下惠是圣之和者,品德行為已達到圣人地位,所以能夠師表百世而感人于無窮。如果不是圣人,即使希望感動當代人都做不到,又怎能指望百代之后仍能感人奮發呢?

而作為圣人的影響,百代以后的影響尚且如此,更何況當時親身受過他們熏陶的人呢?

曾國藩說:"不為圣賢,便為禽獸",這是實現圣賢之志的方法,即,不給自己留下茍且含糊的后路。但凡留出些許縫隙,不敢徹底行去,茍且于一時一事之際,即是進銳退速之時。

凡事徹底,持續改善。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資治通鑒直解》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盡心篇》南懷瑾講述

《張汝倫老師諸書》張汝倫著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