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秋,爸爸特意拉著我?guī)宵c月餅回去看了奶奶。幾塊月餅加上特殊的日子,讓我想寫寫我和我奶奶。
我24歲,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父母對于幼子的溺愛讓生性好動的我有了肆無忌憚追尋詩和遠方的靠山。15歲離家上高中,開始了在外“流浪”的生活。我很喜歡多年前網(wǎng)絡(luò)上流行的那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也信奉十幾二十歲年輕人都會持有的看法:live is a journey。于是為了去看看這個時代下世界告訴我們的精彩的人生該是什么樣的,我很努力,去了很不錯的大學(xué),有一堆很棒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幾乎走遍了每個省份,見識過高原雪域,荒漠平原,丹霞地貌,東南丘陵,也會為了喜歡的球星,花光所有的積蓄跑到地球的另一端,到克利夫蘭去追尋自己的青春。我,好像渾身身充滿著青春、時尚、現(xiàn)代這些代名詞,在行萬里路的過程中,自認為見識過很多價值觀和民俗文化,能夠理解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能夠做到嘗試?yán)斫飧鞣N世界觀。
我的奶奶,85歲了。其實我對她的了解并不多,小時候只是偶爾的回老家去看看她。也許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孩子喜歡的那玻璃罐子里的冰糖了。奶奶一輩子都待在老家那個農(nóng)村,這也是離家的兒孫輩們會逢年過節(jié)回去聚一聚的原因。也許是人類的本能,或者是受過高等教育,雖然跟奶奶“并不是很熟”,但是長大后的我對奶奶很是尊重,我覺得孝順是最基本的,每年偶有的幾次看望老人家,我都會盡量做到“守規(guī)矩”,吃飯先讓老人家上桌,聊天耐心有禮...好像這些是我認為的對老人家的尊重。
我知道這不是孝順,只是親情紐帶下需要有的禮節(jié),或者說的再生硬點,叫規(guī)矩,甚至可以說是因為機會較少所以表現(xiàn)出來的善意。但是原諒24歲的生活和85歲的生活離得太遠了,沒有任何交集,就好比24歲在駕駛一艘帆船想去萬里之外感受那里的風(fēng)浪,而85歲是在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農(nóng)村里養(yǎng)著土雞和幾顆青菜。
24歲的生活里,很少會想起幾千里外老家的85歲,好像只有每年春節(jié)才會自然而然的回老家,順便看看老人家。直到去年的疫情。
因為疫情,所以24歲從春節(jié)開始滯留老家,春節(jié)過后慢慢的復(fù)工復(fù)產(chǎn),但是學(xué)校的開學(xué)通知直到九月份才出現(xiàn),于是,24歲單獨和85歲第一次待了小半年的時間。其實24歲剛開始還是對這段生活很期待的,畢竟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去表現(xiàn)自己的孝心,24歲知道,85歲自己一個人住在老家,那種數(shù)著日子盼兒孫回來的孤寂,實在難熬。曾經(jīng),在去看85歲的時候,一個老人獨自坐在竹椅上望黃昏和日落的景象讓24歲久久難以忘懷。于是,在這段日子里,24歲總會盡力想去讓老人“享受點生活”,可是85歲的生活習(xí)慣讓24歲很是抓狂。
85歲一輩子節(jié)儉,可是在24歲眼里很多行為實在難以接受。對此,24歲可以列出長長整個清單:
不管多熱都不會開空調(diào),舍不得看電視
冰箱里兒孫帶回來的東西,下次回來還在
經(jīng)常讓24歲看食品包裝有沒有過期,可是她就是不舍得吃,即使24歲告訴她過期了還是不扔,總是能找出解釋,譬如:這種干包裝不會變質(zhì)
廚房水槽里的水即使渾濁了還要攢著洗碗,洗潔精每次都是少少的擠一點
腿腳不便還總是不聽勸去山上撿柴火,就因為她覺得能買賣幾塊錢
...
以上種種讓24歲很抓狂,在苦勸多次無果后,24歲會直接行動:
主動洗碗做菜,說實話是因為24歲對食品衛(wèi)生有潔癖,碗具有點不干凈就不想吃飯,更不用說看見85歲總是隨手把炒菜炒一半的鍋鏟放灶臺上。
冰箱里的東西該煮就煮,該扔就扔
在85歲不聽勸還去山上的時候開始打電話給爸爸和叔叔們“告狀”,因為只有他們說的85歲才能稍微聽點
對于24歲來說,不開空調(diào)根本活不下去,每次也直接幫85歲把她房間里空調(diào)打開
老人無聊的時候直接打開電視,接口自己想看
...
那時候,在24歲眼里,自己做的這些事很正確,很科學(xué)。不衛(wèi)生的食品堅決不能吃,有空調(diào)有電視為什么不享受?就為了那幾塊錢上山萬一傷個好歹怎么辦?85歲對24歲也只能是他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可是,慢慢的24歲開始發(fā)現(xiàn),85歲開始像膽小的小孩子一樣不敢多說話多做事。從一開始85歲承包所有家務(wù)活什么都不讓24歲干,到后來小心翼翼地,好像怕做錯什么事一樣。85歲感覺得到24歲“嫌棄”她做菜難吃不衛(wèi)生,老是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她你這個該怎么洗,這個該扔,這個不能吃,24歲的“鋪張浪費”也總是和85歲的價值觀念格格不入。24歲能把空調(diào)和電視開一整天,去超市買東西從來不看價格,想要什么就買什么,85歲總會在24歲提著大包小包回來的時候問他這個多少錢這個多少錢,這個你要去哪家買便宜,你買貴了之類云云。24歲很煩這些,在他的眼里又不是什么值錢的東西,想吃就吃想買就買,糾結(jié)那幾塊錢干嘛呢。說到這里,順便提一句,85歲總會在閑暇的時候跟24歲說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各種軼事,其實常年沒回老家的24歲一個人都不認識,每次只能強忍著不耐煩直到受不了回自己的房間。
兩種幾乎處于兩個隔得很久的時代的世界觀,真的就是格格不入。24歲顯然無法接受,而85歲顯然也改不了她的所有習(xí)慣。24歲開始有點厭煩這樣的生活,但是沒辦法,只能繼續(xù)下去,每天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安排好一切,然后讓85歲按照自己的生活觀念去接受這一天。日子也算很平淡的過下去了,直到有一天,24歲看到一句話:如果有人對你堅持了一輩子的觀念指指點點,成天說你這不對那不對,你一定很難過吧。
這句話乍一看好像沒什么深奧的哲學(xué)或者道理在里面,可是因為這句話,24歲開始認真的反思自己的行為。
馬克思說:物質(zhì)決定意識。85歲從舊社會過來,從小吃不飽穿不暖,經(jīng)歷過極端困難和動蕩的時期,她從小所經(jīng)歷的環(huán)境告訴她:糧食就是命。每天最關(guān)心的就是下一頓吃什么,吃的東西要珍惜,”晴天要屯好雨季糧“,所以85歲一輩子都是在”珍藏“糧食,大包小包的東西不舍得吃,也不舍得扔,每次都是放到發(fā)霉才一邊念叨著可惜一邊不得不扔掉。而農(nóng)村的生活讓她覺得很多行為并不是不衛(wèi)生。歸根到底,85歲只是按照自己遵循了一輩子的東西來生活而已。在24歲眼里,這些東西只會讓身體生病,必須用專制的辦法去加以杜絕,看似沒什么錯,可是,85歲所認知的東西早已根深蒂固,對她進行批判并讓她去改變實在很難。就像如果有人現(xiàn)在告訴你學(xué)到的1+1=2是錯的,答案是3,不僅要你認可還要你在每次考試都寫上3。
從那之后,24歲開始去表現(xiàn)得寬容,雖然不衛(wèi)生的行為絕對不能接受,不過,24歲少了一些指手畫腳和說教。24歲不再強求85歲一定要去改掉這些東西,即使強求也改不掉,也會開始節(jié)約用水用電讓85歲心里好受點。如果世界觀要硬融,那這道命題肯定無解,但是如果接受格格不入的世界觀存在,至少能讓彼此舒心點。你不一定要去接受別人的世界觀,不過,當(dāng)你嘗試去理解的時候,也就不會再對別人的世界觀充滿反感和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