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個人喜歡哲學又受小說電影等的影響,對于某個人所能達到的“人生境界”也就十分向往。自然日常生活中經常感慨,孔子的境界得有多高,教員的境界得超脫多少人。
但具體問一句,什么是是人生境界?則又說不出個什么定義,這就說明還是對此不明晰。
過年期間讀完了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簡史》,書里對人生境界做了準確而又簡約的說明:
人與動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覺他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對于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
這段話可謂是黃鐘大呂,一下驚醒了渾渾噩噩的我。
人生的境界并不是因為“高”就得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氣了。恰恰相反,境界高的人一定不是因為做成了什么大事,而是他做好了每一件對他有意義的事。
這段話還把人生境界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了。無論是儒家還是佛家,都特別強調圣賢做的事情與常人沒有區別,而是他們能夠“覺察”自己做的事情,因此而成為圣賢。譬如一個人漫無目的在刷抖音,看不同人拍的段子,就是為了獲得即時的滿足,但是并未覺察自己做這件事的意義是什么。而另一個人同樣也在看別人拍的段子,但這個人是一位民警,為的是了解轄區群眾的生活狀態,以更好地為他們服務。可以看到,同樣是刷抖音且刷段子,因為覺悟到了意義,就造成了人生境界的不同。
這就是人生境界的要點:覺察每一件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