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鱷索羅斯創立的反射性理論,基本邏輯是人的認知是不完美的,但幾乎所有人都會依賴這個不完美的認知來進行行動。特別的是這個不完美的認知,往往是人的自信(依賴于多次經驗,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對于這個人來說,是非常真實的完美認知)。記得15年上半年身邊好多人都在炒股,而且賺了錢,還不止一次,這很容易讓他們總結出“我炒股能賺錢”這個認知,當所有人都按照這個認知去行動,大量購買股票,其實就是股災的開始。但是剛才說了,這個認知是不完美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的大腦逃不掉對經驗進行歸納的邏輯陷阱),所以當這個“認知”集合推動了股市膨脹的行動時,其中蘊藏的泡沫必然會爆發出來,也就是紙是保不住火的。所以索羅斯說,泡沫是必然的。怎樣逃離泡沫呢?時刻警惕自己陷入不完美的認知的坑里。具體的推薦閱讀《索羅斯的投資哲學》(苑舉正)。
透過上述的觀點,如果要用中國的話語體系去看反身性原理的話,那就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之前的文章里說過,知行合一遠遠不是人們常說的那個意思——知道了就要做到。王陽明親自說過他為什么要提“知行合一”這個新詞,是因為看到世人嘗嘗覺得“知”不是“行”,我動個邪念又沒有關系咯,反正我沒有去行動嘛。錯!意念也是“行”,是更隱秘的“行”,也是影響更深的“行”。所以儒釋道都是從心出發構建理論,因為這樣抓住了根本。
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也是從心出發的,市場不是客觀的存在,不存在經濟學模型中那種自動實現供給平衡的無形的手。相反,市場的狀況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認為人們過度依賴于不完美的認知去做決策,比如各國央行試圖通過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矯正經濟運行,實則也是以不完美的認知(特別是其依賴的經濟模型)。也就是說一件事情的結果不止是由在外環境決定,更由參與這件事的人的認知決定,因為人們在行動中必然依賴于“知”,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集體的“知”(本身就是行)推動了市場發展,由于“知”的不完美必然導致市場越來越偏離正確方向,泡沫必然發生。
講到這里,很多人可能會急切地說:講來講去模棱兩可,你怎么獲得完美的認知呢?不,世上沒有完美的認知,索羅斯也對自己也是堅持“不完美的認知”,時刻檢驗自己的認知中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叫“負面理性”,源自于波普的科學哲學的“證偽論”,一個科學模型之所以有價值,是由于他本身可以被證明是錯誤的。每一次被證偽,就是人類認知的一大進步,從文藝復興以來,日心說推翻地心說,愛因斯坦推翻牛頓,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認知飛躍。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人為什么往往在失敗的時候學習和收獲的更多,是因為以前的認知被證偽了,使認知邊界大大擴大,境界不一樣了,像史玉柱經歷巨人倒閉后那種刻骨銘心的反思就是這類認知升級,才有了后來的腦白金的奇跡成長。所以可以看到,對待“不完美的認知”,我們正確的做法不是要去過得“完美的認知”,而且時刻認知到自己此時認知的不完美性并隨時接納它的被證偽的事實。就像比爾蓋茨說,微軟還有18個月就要倒閉了,這種想法遠遠好過于諾基亞倒閉以后還在說:我不知道做錯了什么,但是卻輸了。
熟悉易經的都知道,六十四卦變化無窮,比如第一卦乾卦,就從初九的潛龍勿用,到最后的亢龍有悔,本身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認知”的證偽和更新。曾仕強老師說,《易經》概括起來就是吉兇悔吝。吉的時候,人們洋洋得意或盲目自信;然后很快就是兇的來臨;經歷兇之后,人們開始反思,慢慢悔過;然后開始收斂,認知到自己以前認知的不完美;然后又開始清醒過來,慢慢又開始大“吉”;大吉之后不過不能擺脫對不完美認知的過度依賴,又會進入無限循環。所以為什么說“善易者不卜”,就是因為看懂了已經的人很清楚的知道易經講的東西都在他內心里循環,所以不要相信易經的占卜,而要關注自己的心和認知,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就可以啦。
講到這里,熟悉佛學的人可能很有共鳴,這種心態也是修佛的正確心態。佛家講“空”,結果很多人修煉的時候就是一個勁地想“我要放空自己,不能有任何想法和雜念”,結果越是這么想,越是靜不下來。正如索羅斯說的,不要追求和秉持完美的認知,只要時刻意識到“自己認知的不完美”并接納它的修正。克里希那穆提也說,要消除一個意念,不是用另一個意念去消除它,那樣只會讓彼意念無限追逐此意念,這就是煩惱的根本,然而當看清這個根本原因時,當察覺到煩惱是意念追逐時,意念就會慢慢停息下來。
宏觀上來說,當年人類用“科學”戰勝“神學”取得巨大發展,而今人類卻因執著乃至迷信“科學”,讓地球生靈涂炭,人類岌岌可危。現在人們對“科學”這個詞的認知在將來必定會被證偽,事實上已有很多人在反省科學本身所遭的孽,他們的行為就像是股市上索羅斯洞若觀火地看著其他人還在拼命地往里沖的時候他悄然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打通中西方智慧,消除民族與國界的偏見,不要認為西方人智慧好,也不要覺得中國古典的東西就是落伍的。華杉說學習不要有勝心,更不能有偏見。索羅斯的反身性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易經、佛學等并無根本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