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扯談(八)慎終追遠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朱熹說: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
《資治通鑒》中載,公元前117年,漢武帝元狩六年,“秋九月,冠軍景桓候霍去病薨。天子甚悼之,為冢,像祁連山。”霍去病是什么人,用班固的話說,是“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漢武帝對年僅二十四歲的青年天才將領的死非常悲傷,他調來鐵甲軍,列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并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這種做法,亦算得上是慎終了。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 ),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霍去病。這些,也就是追遠了。
前幾天和幾位朋友聊天,聊到《百鳥朝鳳》,在很多地方,這是一首哀樂,只有白事的時候才吹。在電影《百鳥朝鳳》中,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享用這曲子。所以,這曲子也就成了對一個人“慎終”的最高獎賞。只是后來,隨著喜洋樂器的進入,人們逐漸忽略了嗩吶,忘記了“百鳥朝鳳”,這不僅讓這個行業面臨崩潰,也讓一代人或幾代了失去了“追遠”的機會與載體。
影片很感人,看到孔圣人的這段話,回想起來,更覺得感人。在這個忙碌的時代,當我們忙著掙錢時,可曾會想到我們失去了什么?可曾會想到拿什么去對失去的這些東西“慎終”,過后又拿什么東西來“追遠”,來回首?而沒有了這些,我們的“民德”何在?何存?
順便說一句,這幾天研究“警棍盾牌術”的時候,發現第三動“撩劈下砸”很有意思,上步擺盾撩砸之后,是把盾牌立在身前防守,當時,我把它叫做“追遠慎終”,進攻別人的時候,算是“追遠”,防守時,就是“慎終”了,并拽了四句以加強記憶,“漢武雄才拓域疆,揮戈天地耀光芒。盈虧滿溢是常理,取勝之道在攻防。”后來翻南懷瑾的書才知道,南大師對“慎終追遠”的解釋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動機,和初衷,并且能想到這樣做的后果。那么民風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錯事。如果我們在進攻別人時,想想別人的反擊,那么,進攻之后的回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古人的智慧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好高的多,只不過我們沒能理解罷了。所以,所謂的繼承民族傳統文化,如果只是穿穿漢服,念念古書,背背古文,寫寫大字,也未免淺薄了點,有時間,靜下心來,慎終追遠一下,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