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如何建立思維的秩序?

(一)

因為參加小六老師“四月夢想讀書會”,今天第一次,起了本學期的第一個早床。鬧鐘定在了六點二十,怕吵醒室友,又不忍心錯過直播的機會,所以鬧鐘才響了一次,就一骨碌爬了起來。

盡管與最親愛的床作斗爭的過程是艱難的,可是一想到生命白白增加了兩個鐘頭,如果接下來養成了早起的好習慣,一個月就多出六十小時,一年居然可以多出720個小時,相當于多了30天,簡直撿到了太大的便宜,默默感嘆:曾經因為睡懶覺浪費了多少生命。

本周早讀的書籍是李參老師所著的《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Evernote伴你成長》。這本書借助印象筆記這一實用工具,實際系統地介紹了如何構建個人的知識管理體系,如何利用高效的工具,實現個人大腦的延伸與效率的提高。

(二)

小六老師今天分享了書中的第一章:建立思維的秩序。很多時候自己會覺得自己處于忙亂的狀態,因為身份與角色的多重性導致有待完成的任務很多,卻沒有很清晰的分類與排序。雖然我也會在手機的便簽中,簡單地記錄每天的行程或是寫作的一點靈感與思路,但始終缺乏有序性和系統性。

這一章節拋出的第一個關鍵觀點就是:記錄的目的是為了遺忘。因為大腦更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非記憶。可人的思維是流動的,會受到各種雜事、靈感以及接觸的海量信息的考驗,所以可以使用便利貼,及時記錄與收集信息,建立收集箱,使之成為我們的第二大腦。

(三)

要建立思維秩序,具體做法分兩類:第一,建立未完成事情清單。可以分析當前任務,想想馬上需要做的事情,然后列出自身角色要做和想做的事情,并制定短期和長期目標。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開始嘗試對自己現階段的角色進行定位,并且根據定位寫出對應的任務,畫了如下的思維導圖:


HFF

雖然是第一次畫思維導圖,但是通過這種梳理,自己對于下一階段的規劃有了更加清晰的構想,思路厘清后,行動起來也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了。

(四)

要建立思維秩序,第二,捕捉大腦中的各類靈感。一方面可以使用便簽紙和印象筆記等輔助工具,收集碎片化思維或是有價值的信息,另一方面留給自己時間和空間,自我思考與探索,還可以通過群體學習,交流經驗,開闊思路,發揮創造性思維的價值。當然,思考與交流之后,利用印象筆記進行記錄與整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加入早讀群后,才下載了印象筆記app,但還未投入使用。今天的課程結束后,馬上開始實際操作,針對近期計劃,大致羅列出了幾項筆記本,并適當添加了相應的筆記。分類清晰,不僅可以添加圖片,進行編輯,還能直接將微信上看到的文章導入筆記中,用戶體驗還是很不錯。

以上是按照自己的目標制定的簡單的分類筆記,包括日常規劃以及工作、寫作、閱讀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最近要忙著寫論文,所以就嘗試將看書過程中的關鍵點拍照留存,分類編輯,查找起來也很方便,都歸納于筆記本七。

總之,以上便是早讀課第一天的心得,也是初步將印象筆記發揮作用,希望后期能更系統地管理自己的思維與知識體系,共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