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讀一本書 楊雪雪】
2016-9-9-152【鳥籠效應】
正文:請回答幾個問題:
鳥籠是用來做什么的?答:鳥籠是用來裝鳥的。
結婚是為了什么?答:結婚是為了生孩子。
結婚之前男方必須具備什么條件?答:最基本的是要有一套自己的新房。
女人到了三十應該怎樣?答:應該結婚。
我們上完小學后下一步呢?答:上初中、高中、然后考大學。
你一聽到“公務員”三個字,你想到的是什么?答:公務員是個鐵飯碗,只要考上公務員,那叫有面子。
如果公務員和銷售員兩個崗位相比,你會選擇哪一個?答:肯定是公務員,因為工作也分三六九等。
思考:從以上問題中,你發現了什么?
以上的這些問題你幾乎不需要費任何的腦力來思考就可以脫口而出,為什么?
也許你會回答:這是所有人心中共同的答案,無需問為什么。
其實,這是一種慣性思維,這種慣性思維一方面會指導人們按照正確的認知的去執行,但另一方面,也會讓人固步自封,不懂得思考和創新。
這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人性中的一種從屬現象,很難去扭轉,大部分人這一輩子都會按照這種循規蹈矩的規律生活下去,其實,如果抽出身來看,這也是一種社會悲哀,平平淡淡的過完這一輩子,無任何成就。
這種效應就是被稱為無法抗拒的八大心理現象之一的“鳥籠效應”。
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鳥籠,我們不敢突破,被這種強大的鳥籠籠罩,把自己的許多部分都關了起來,關進了意識和心靈的陰暗之地,把自己束縛住。
鳥籠效應的由來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詹姆斯研究出來的,1907年,詹姆斯退休時,與他一起退休的還有個物理學家,卡爾森,有一天,詹姆斯跟卡爾森說:我肯定會讓你養一只鳥的。卡爾森回答:這不可能,我這一輩子都沒養過鳥。
就在卡爾森生日那天,詹姆斯給他買了一個精致的鳥籠,從此以后,只要是有人去卡爾森家,看見這個精致的鳥籠都會問卡爾森:你籠子里的鳥死了嗎?為什么不再買一只呢?
卡爾森回答:我本來就沒有養鳥!其他人又問:不養鳥你為什么要擺個籠子呢?
久而久之,卡爾森抵不過人們的質問,無奈之下就買了一只鳥放在籠子里。因為他發現每一次給人們的解釋的時間都占用了很長的時間且換回來的依然還是他人的質疑和不信任的眼神。
鳥籠效應總結出的一個規律就是:一個人如果放在那里一個鳥籠,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把鳥籠扔掉,要么就買一只鳥放在籠子里,而都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鳥籠可以放在那里當一個工藝品來看。
從這個鳥籠效應里其實可以總結出兩點啟示:
1. 難以抗拒的人性:鳥籠與鳥雖然有聯系,但沒有必然的聯系,但人們看見了鳥籠卻想到了鳥,這就是慣性思維,同時這也是人性的一個弱點,這個效應也被稱之為難以抗拒的十大社會現象。可見人性的重要。
作為管理者,如果我們不僅僅從制度方面來管理,而且更多的應該從人性角度出發,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多去理解下屬的想法,管理的效果會更好。
2. 我們人人心中都有一個難以突破的鳥籠,在工作或生活中,我們思考或者處理問題時都是按照以往的四維模式去做,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固步自封,難以創新。“把梳子賣給和尚”的故事我們都聽過,聽完后才恍然大悟,原來梳子可以這樣推銷!所以,轉變這種慣有四維,凡事從不同角度考慮,多向散發式的逆向思維去思考,如此,才能有所創新。
總之,鳥籠效應是一種社會現象也好,是一種人性的弱點也罷,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我們的內心。掌握生活就從掌握自己的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