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的時候開始看經濟學通識相關的書,這本書斷斷續續花了一個多月看完,作為一本中國人寫的經濟學講義,這本書的語言習慣和案例可以說是比國外的譯作要親民的多了,這也契合了本書的宗旨,讓讀者在生活中做個明白人。
就我身邊的許多人來說,對社會經濟形勢或國際熱點問題 的評價還是過多偏向于感性或者主觀認知,能做到客觀評價的不多,能再深入一點進行分析的就更少了,本書用經濟學視角分析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現象背后的本質,相較于之前分享的《斯坦福極簡經濟學》,本書更適合國人閱讀,并且更加貼近生活些。
以下列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觀點以及我的看法:
PART1.
1. 一個東西貴或者便宜都是有其背后驅動力的,價格有三個作用:傳遞關于稀缺的信息;指導生產;決定商品分配;
價格的稀缺性其實大家都有了解,比如水和鉆石的價格就能代表其稀缺性了,這里稀缺性≠重要性;而產品的價格確實能指導生產,就日常用品來說,價格較高時就會有更多的人去生產,而當生產的人多,稀缺性下降,價格自然也就下降了;至于價格決定商品分配,應該很好理解,買的起就買,買不起就不買咯。
3. 在斯密看來,人是自私的,但也有愛心;愛心只能適用于小圈子,無法延伸到更大的范圍,所以我們只能依靠市場這個陌生人互助的平臺,才能滿足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的需求。小圈子靠愛心、講同情,而大世界靠市場、講規則。斯密的重要建議是:不要搞混了,不要在家庭、朋友圈里斤斤計較,過分講究市場規則,也不要在市場上強求陌生人表現出不切實際的愛心。
親情愛情和友情中我們要更加舍得付出,一方面出于本能行為,另外一方面也能通過不斷的愛心儲蓄來增強親近的人之間的關系,讓關系更融洽、生活更美好。
4. 斯密寫下了這樣一段警世恒言:“我們的晚餐,并非來自屠戶、釀酒商或面包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
市場上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調控著市場,每個人在爭取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卻也在促進這個社會的發展。
5. 當你看到了一只老虎,有人和你說,先別跑,這只老虎不一樣,它不吃人。”我們肯定會說:“我怎么知道它吃不吃人,我還是先跑為上。”有人評論道:“你這是歧視,你是以對一般老虎的印象來判斷這只具體的老虎,你應該多花一點時間了解這只老虎。”我們會說:“我了解不起,時間太緊,風險太高。”這個故事是說,人們經常以偏概全做判斷,那是不得已,因為信息費用很高。以偏概全做判斷當然會發生錯誤,但是跟人們要付出的成本相比,還是值得的。
人們常說不要以偏概全,要全面的看待一件事物,但是有些場景下,以偏概全能夠讓我們在短期內做出相對準確的判斷。
PART2.
1.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當我們面臨很多選擇的時候,一旦做出一個選擇,必定意味著放棄了其他選擇帶來的機會,所以說,我們一定會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與此同時我們付出的成本就是我們放棄了的選擇中收益最高的那個。
2.關于沉沒成本,?例如我們看電影,坐在電影院里15 分鐘、20 分鐘后,就能知道這部電影好不好看。雖然電影票已經買了,但如果這部電影不好看的話,最合適的做法就是馬上離開。因為買電影票的錢已經沉沒了,不再是成本。但是有多少人會在電影播到20 分鐘的時候,就當機立斷站起來離開呢?在餐桌上,很多人覺得被動了筷子的食物,就應該吃完才算不浪費。但其實桌上飯菜的制作成本已經沉沒了,真正值得掂量的,不是飯菜的制作成本,而是吃和不吃的后果。它們配被你當場吃完嗎?談戀愛同樣也是這個道理。大多數人談戀愛,半年之后就過了戀愛的盲目期。這時已經能夠理性判斷,這段感情是不是真的適合。但又有多少人能夠果斷地提出分手呢?
沉沒成本的概念也許有不少人都知道,但是當我們自己真正面臨著放棄自己的前期投入(甚至可能是巨大的投入)時,大家卻又不會像股市中韭菜那樣殺跌,而是希望再繼續持有,觀望一陣,希望能獲得一定的預期收益。在股市中追漲殺跌固然不好,但是在及時止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貨幣成本有別于全部成本貨幣成本并不是全部成本。做決定的時候,我們要盯住全部成本,而不只是錢。比如,我們去淘舊貨,買便宜的東西,貨幣成本就比較低,但貨幣成本只是全部成本的一部分。雖然錢少付了一些,但我們卻付出了更多的時間,買到假貨劣貨的可能性也增加了,這些都是淘舊貨的成本。所有這些成本加起來,才是淘舊貨的總成本。又比如,我們住的地方離市中心的公司遠一點,房租會低一點,但我們同時又付出了更多的時間,這得算到成本里;我們在 7–11 便利店買東西,貨幣成本更高,但在那里買東西,能省很多時間,也避免了不少麻煩,這時總成本可能是更低的。
考慮問題要全面,不能只從一個角度看問題,很多廠家寧愿選擇價格昂貴但是質量穩定的設備就是這個道理。
PART3.
1.邊際成本就是每新增一個單位產品所需要付出的新增成本;邊際收入是每多賣一個產品能夠帶來的新增收入;邊際產量是每新增一份投入所帶來的新增產量;邊際效用是每消耗一個單位的商品所能帶來的新增享受。“新增”帶來的“新增”,就叫邊際。明白了“邊際”的概念,接下來就可以理解經濟學當中最重要的原理——邊際效用遞減定律了。這個定律說的是,在單位時間內,隨著人們消耗的某種商品的數量不斷增加,消耗這種商品所能帶來的新增享受遲早都會下降 。
物極必反,當一件事情能給我們帶來愉悅感時,過多的投入在其中并不一定能增加其持續產出的愉悅感。比如一個人喜歡打游戲,如果投入過長時間在游戲中,其反饋給我們的愉悅感反而可能更少,到最后,愉悅感會降為零,直至產生厭惡。
2. 人會對預測本身做出新的反應。一個隕石飛過來,地球不會做出反應,但人會做出反應。預測什么會流行,就會倒過來影響流行。
人言可畏,正如中國的A股市場,雖然其價值最終會是由基本面決定的,但日常更多的是反映了眾多散戶的情緒,比如一個不明確的壞消息出現,很多散戶覺得可能會跌,于是大規模賣出以求止損。這個時候A股市場的漲跌其實是由眾多股民不確定消息的反應造成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如果有一個不確定發生的壞消息,與此同時沒有其他利好消息的話,從人性的角度來看,總會有人認為大盤要跌,進而操作賣出,墨菲定律在這里其實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3.?黃牛黨可以為社會減少無謂的損失,還有一種觀點就是責怪黃牛黨,認為火車票價之所以高,是被黃牛黨炒高了。但如果黃牛黨真能隨便漲價,把自己想要賺取的部分隨意轉嫁給乘客,那他們為什么不把價格抬得更高一點、再高一點呢?其實我們掌握了價格理論以后就能明白,之所以會出現黃牛黨,原因在于火車票價不夠高,人們不得不展開價格以外的競爭,也就是排隊。排隊的過程,會帶來無謂的損失。而人會追求損失的最小化。人們為了節省自己寶貴的時間,會請一些時間成本比較低的人去排隊,因此黃牛黨的存在,可以減少因為排隊而產生的無謂損失。黃牛黨是替社會減少無謂損失做了貢獻的。
現在的軟件刷票黃牛和排隊買票黃牛的區別? 其實本質上是一樣,也為價格體系做出了貢獻 黃牛是多一些好還是少一些好呢? 黃牛的數量是否是受到市場需求控制的呢(應該不會收到技術限制吧) 黃牛多了以后,競爭激烈,黃牛的服務費也會下降,但是搶票成功率就會減少。 黃牛少的時候,人們搶不到票只能走鐵路機構的關系,大部分沒關系的人也就無從買到票,所以說黃牛的出現是降低了買到票的門檻。
后記:本書中啟發性的觀點還有很多,讀完電子版后我又買了本紙質書,以后有空繼續拜讀,如果有想了解經濟學常識的朋友,強烈推薦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