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頁四:
《這輩子只能這樣嗎》,266頁
我們的文化對天貝武的重視,似乎帶來了一個副作用:如果我們缺乏天賦異稟,就有借囗可以不必努力,退居旁觀者的地位。但是,其實你可以不斷尋找更多活動來發展自己的才能。你可以拿起吉他,或是通過藝術、音樂、文學、建筑或園藝,增進你的美學思維和經歷。你甚至可以動手寫小說,沒出版也不重要。
你可以召集自己的街坊鄰居,請大家創作劇本,然后讓大家扮演不同的角色。你可以畫畫或些事,或拯救一個考試不及格的學生。不要抱著只做大事的心態,凡是只要全力以赴就對了,因為最大的樂趣來自于你投入的過程,每個當下都能近期在我,這就是最好的結果。除了你自己沒人可以做到。
由你開始某件事,然后蔚為風潮,這種感覺不是很棒嗎?
I用自己的話重述原文知識
感性說服第二原理:直接體驗形成的態度,比間接體驗形成的態度,更有可能指向行動。
正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實際經歷、親眼所見,都算直接體驗。而說服,無論是口頭也好、書面也好,對受眾來說基本卻
是間接體驗,常常事倍功半。所以超市導購員會努力邀請潛在顧客試用產品,向不是費盡口舌說服顧客購買。
但也不可能做到讓對方事事都親身體驗啊,那怎么辦?退而求其次,盡量通過你的話語,引導對方在想象中看到圖景,在想象中做到“眼見為實”。想象具體情境或者進行角色扮演,也算一種直接體驗。
在想象中眼見為實,也能達到讓對方直接體驗的效果,這也是有腦科學方面的依據的。在“拆書幫”的基礎讀本《這樣讀書就夠了》109頁中,曾廣泛用于運動和技能的“精神訓練法”(Mental Practice)。這個訓練法的原理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在大腦中過一遍,等于實際應用了一遍"。
所以,你在說服別人的時候,應當以生動具體的情景去激勵聽眾想象一個畫面,激活想象、感覺和情緒。正如在這個片段中,作者詳細描述細節,引導聽眾去想象“我可能做到的事”,并引導聽眾在想象中享受那樣做后的愉悅情緒。
"想象一下,你換了這款SSD硬盤,電腦的啟動時間縮短到20秒,你朋友還沒來得及在沙發上坐好昵,電腦已經出現桌面壁紙了。”
“想象一下,你在辦公室喝這種濾泡式咖啡,比用咖啡機要方便得多,比速溶咖啡又健康得多,同事都會來問你這個咖啡的沖泡方法怎么這么別致啊······”
“想象一下,你把這些說服能力變成自己的本能了,吃年夜飯的時候丈母娘埋怨你不早買房,你只需要微笑著說幾句話,她就
心服口服了,就點頭稱是,老丈人在旁邊也說支持你······”
A1-關聯經驗:
以前的我總喜歡看別人學習,看別人進步,看別人成長,覺得自己已經不需要努力了。單位同事中很多伙伴們都參加了在職研究生學習,專業考、題庫考、全國統考、論文答辯都一一順利過關。覺得他們好要求上進,但我也只是作為旁觀者,覺得自己也就這樣吧。反思一下,我想大概是因為,沒有真正地融入到他們學習的直接體驗中,都是作為局外人的自己的間接體驗。以后,我好像加入到直接體驗的隊伍中。
A2-運用知識:
在今年年初,我報名了中國人民大學的在職研究生學習,想自己也參與到學習的直接體驗中。雖然知道成人教育,特別是在職人員學習要平衡好工作、學習、家庭之間的關系,會很辛苦,很累。平時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去照顧家庭,雙休日兩個全天都要上課。但我相信只要我踏上了這條求學之路,一定能克服困難。因為凡是只要全力以赴就對了,最大的樂趣來自于你投入的過程,每個當下都能接近我所期待的目標時,這就是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