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國空軍的飛行訓練器1934年的冬天,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碰到了一個難題。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飛行員頻頻死于墜機,這些空中戰士是軍隊中公認的技術尖子。而這些傷亡都不是戰爭所導致的,他們僅僅是冒著冬日的暴風雪天氣為美國郵政送信而已。這些墜機事件起源于一樁公司丑聞。此前不久,一項參議院調查曝出,美國郵政將數百萬美元的航空郵件運送業務外包給了幾家商業航空公司,而這幾家商業航空公司之間制定了價格壟斷方案。羅斯福總統迅速做出反應,取消那些外包合同。而同時,航空隊的上將們正急切盼望表現一下飛行員高漲的激情和大無畏的勇氣(他們也想向羅斯福證明,航空隊有資格獨立成為一個軍事分支,與陸軍和海軍平起平坐)。
? ? ? ? 這些上將對航空隊飛行員的認知大部分是正確的:他們充滿激情,而且非常勇敢。但是在1934年那個暴風雪肆虐的冬天,航空隊飛行員們紛紛墜機。3月10日一早,20天內第9位飛行員喪生,羅斯福把空軍總指揮本杰明·弗羅伊斯( Benjamin foulois)上將召至白宮。“將軍,”總統嚴厲地問道,“這些航空信導致的墜機事件什么時候才能結束?”
? ? ? ? 這是個好問題,可能正是羅斯福的這個問題讓飛行員整體訓練項目得以發展。早期的飛行員培訓建立在這樣的基本理念之上:優秀的飛行員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培養的。大部分的培訓項目套用相同的程序:指導員帶著有潛質的學生上飛飛機,在空中完成一系列的翻筋斗和橫滾特技。要是這個學生沒有不適的感覺,就認為他擁有成為飛行員的能力。經過幾周的地面學習,就可以逐步上機操控。受訓人員的學習內容就是滑行;或者開著那種機翼又粗又短的飛機做“企鵝跳”;或者直接飛上天空邊橫沖直撞邊暗自祈禱(“好運林迪”0這個綽號可非浪得虛名)。整套培訓系統就像是一個玩笑。早期,一些陸軍航空學校的死亡率接近25%;1912年,14名美國陸軍飛行員中8名死于墜機。直到1934年,航空技術和飛行技巧均有所改善,但是培訓方式仍然非常原始。羅斯福提出質問之后,“航空信丑聞”事件迅速在坊間傳開,引出了這個尖銳的問題:是否存在更好的飛行培訓方法呢?答案來自一個毫不相干的人——小埃德溫·艾爾伯·林克( Edwin albert link,Jr.)。他是紐約賓漢姆頓一位鋼琴和風琴制造商的兒子,從小在父親的工廠里幫工。
? ? ? ? 林克一副瘦削的身材、鷹鉤鼻,從不聽別人的意見,天生喜歡動手修修補補。16歲那年,他愛上了飛行,花50美元上了悉尼·卓別林( Sydney chaplin,就是那位電影明星的同母異父兄弟)的一堂課。林克后來回憶道,“那一個鐘頭里,比較好玩的是做了翻筋斗和自轉這些特技動作,低空飛行時,我看到了地面上的所有東西。感謝上帝,我沒有吐。但是一直到落地,我都沒有碰到控制系統,一下都沒有。我當時心想,‘這算哪門子教人飛行的方法。,”林克對飛行的人迷有增無減。他開始出沒于當地一些飛行雜技團,懇求他們傳授飛行技能。林克的父親不贊成他學習飛行,當他發現這件事情之后,二話沒說就把年輕的林克從風琴工廠趕了出來。但是林克堅持自己的理想,后來還買了一架四座的賽斯納飛機。一直以來,這位手工匠的腦海里始終縈繞著改良飛行員培訓方法的念頭。1927年,距第次參加卓別林的飛行課程之后第7年,林克開始動手了。他從風琴工廠借來了風箱和鼓風機,開始制造一個裝置,比浴缸略微寬敞一點,里面集中了飛機上重要的操控按鈕。這個裝置的特點是,對粗短彎卷的機翼,一條細小的機尾,一個儀表盤,還有一個電動馬達,整個裝置可以在飛行員的操控下滾動、傾斜和側滑。如果操作失誤,機頭的一盞小燈就會亮起。林克為它起名“林克飛行訓練器”,并廣而告之:它能教會你進行普通飛行和儀表飛行—即在濃霧和暴風雪這種能見度極低的天氣下,僅僅依靠儀表數據飛行。飛行員的受訓時間比以往減半,而且所需的費用只是以往的一個零頭。如果說當時全世界都無視林克的訓練器,那是不準確的。事實上人們看過之后,都斬釘截鐵地拒絕了。似乎他遇到的人對這個裝置不感興趣軍事學校不理他,私人飛行學校不睬他,甚至連飛行雜技團都嗤以鼻。畢竟,用孩子的玩具怎么能學到飛行技能呢?最具權威性的美國專利局宣布,林克的訓練器是一項“新穎的、有商業價值的娛樂器材”,所以它似乎命中注定成為一臺游戲機。林克賣了50臺訓練器給游樂園和投幣游戲機場,只有兩臺真正用于培訓:一臺賣給佛羅里達州彭薩科拉的海軍飛機場,另一臺租給紐瓦克的新澤西國民警衛隊。至20世紀30年代早期,林克落魄到用卡車拖著一臺訓練器走街申巷,在各地的鄉村游樂場叫賣,25美分玩一次。
? ? ? ? 然而1934年冬天,“航空信丑聞”事件發生了,一群航空隊高級軍官走投無路。凱西·瓊斯( Casey Jones)是一名老牌飛行員,培訓過許多陸軍飛行員。他回想起林克的訓練器,于是說服航空隊軍官們再考察一次。三月初,林克奉召從紐約科特蘭的家中飛往紐瓦克,用租給國民警衛隊的那臺訓練器做演示。當天烏云密布,不見天日,狂風大作還下起了瓢潑大雨。此刻,航空隊指揮官們非常清楚在惡劣天氣下飛行的可能后果。他們猜測,不管多么勇敢,技藝多么高超的飛行員,都不可能在這樣的天氣條件下飛行。正當他們打算離開機場之際,頭頂云層里傳來嗡嗡聲,飛飛機正在平穩降落。林克駕駛的飛機就像幽靈一般出現在離跑道僅幾英尺高的地方,輕輕觸地后安全著陸,滑向那幾位目瞪口呆的將軍們。這個瘦削的家伙長得不像林白,但是飛得像他一樣好,而且這一切竟然僅憑著儀表讀數。林克繼續介紹他的訓練器。自有記載以來,書杲子第一次打破了軍隊傳統,軍官們理解了這個裝置的潛力,訂購了第一批林克訓練器。七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急需把數千名毫無飛行經驗的年輕人培養成飛行員,越快越好,同時保證安全。這時,1萬臺林克訓練器幫了大忙;直到戰爭結束,有50萬空中戰士在這種儀器里訓練了數百萬個小時,他們親呢地稱之為“藍盒子”①。1947年,航空隊獨立成為美國空軍,而林克繼續為噴氣式飛機、轟炸機設計模擬器,還為阿波羅計劃設計了登月艙模擬器。林克的訓練器可以讓飛行員的練習更加深入停下,猶豫,犯錯,并從中吸取經驗。在林克訓練器里坐上幾小時,飛行員可以在操作面板上“起飛”、“降落”十幾次。可以俯沖、失速,再調節恢復正常,可以在那個挑戰自己能力極限的最佳位置上停留數小時,而在真正的飛機上是不可能冒這個險的。那些用林克訓練器訓練出來的航空隊飛行員并非比那幾個失事的飛行員更勇敢、更聰明,而前者只是有了一個精深練習的機會。培訓那些高危職業,諸如戰斗機飛行員和宇航員,精深練習這個概念完全合情合理。而應用在其他技能訓練上就變得更有意思了,比如那些巴西足球運動員。
? ? ? ? 巴西隊的秘密武器正如全世界的足球迷一樣,塞門·克里夫德( Simon clifford)也為巴西球員那種超自然的球技所著迷。然而,跟大多數球迷不同的是,他打算跑去巴西,親自找出他們是怎么訓練出如此高超的球技的。從克里夫德的以往經歷判斷,這是一次不同尋常、雄心勃勃的行動,因為他全部的教練經驗來自英國利茲的一所小學,根本算不上足球人才溫床。然而,克里夫德絕不是你們想的“一般人”。他身材高大,英俊瀟灑,散發著超凡的魅力,擁有君王和傳教士般堅定的信心。20來歲的克利福德在一場慘烈的足球事故中嚴重受傷,內臟受損,移除了腎臟—也許,最終后果是讓他對每一天都保有極度的熱情。1997年夏天,26歲的他帶著從教師協會借的8000美元、一個大背包、一部攝相機以及本通訊錄,上面記滿了他從一名偶遇的巴西球員那套出來的電話號碼,出發前往巴西。到了巴西之后,克里夫德的大部分時間花在研究人山人海的圣保羅上,晚上睡在蟑螂橫行的寢室里,白天潦草地記錄筆記。他見到了許多預想中的東西:熱情、傳統、組織有力的培訓中心、超長的訓練時間(巴西足球學校里的年輕隊員們每周練習20小時,而英國每周只練習5小時)。見到了貧民窟里的那種赤貧,以及球員眼中的絕望。但是克里夫德也看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東西:一個奇怪的游戲。那個球的大小只有足球的一半,但是重一倍;完全沒有彈性。球員不是在廣闊的草地上練習,而是在一塊塊籃球場大小的水泥場地或木地板場地上練習,有時是在空地上練習。每邊也不是11位球員,只有五六個。游戲的節奏更像籃球或曲棍球,而不像足球,令人眩目:包括一系列復雜的動作,有組織的快速傳球以及在底線之間不停地跑動。這個游戲叫做 futebol de salao(葡萄牙語,意指“室內足球”),現代版的化身叫做 Futsal(室內五人制足球)。克里夫德說,“在我看來,這顯然就是巴西足球絕技誕生的地方。我仿佛找回了丟失的環節。”室內五人制足球是一位烏拉圭教練于1930年發明的雨天訓練項目,之后巴西人立刻采用了這種訓練方法,并在1936年制定了第一套規則。從那以后,這個游戲就像病毒般蔓延開來,尤其在巴西那些擁擠的城市里。很快,它就在巴西的體育文化中占據了特殊地位。其他國家也玩室內五人制足球,但不如巴西那般情有獨鐘,一部分原因是這個游戲不受場地限制(那些沒有大片草地的國家可以照玩不誤)。巴西孩子對室內五人制足球的寵愛,就如同美國城市孩子對自發組織的街頭籃球賽的追捧。《足球:巴西人的生活方式》( Futebo: Soccer the brazilian way)的作者亞歷克斯·貝洛斯(Alex Bellos)寫道:室內五人制足球被認為是“巴西靈魂的孵化器”。
? ? ? ? 孵化器在球員的傳記里亦有所呈現。自貝利之后,實際上每位優秀的巴西球員小時候都玩過室內五人制足球。一開始他們是在街道上,后來是在巴西的足球學校里。那里,從7歲到12歲的球員每周都有三天的時間用于練習室內五人制足球。頂尖的巴西球員在這個游戲上都花費了上千小時,比如球星儒尼尼奧,他14歲之前從沒在草地上踢過正常大小的足球;羅比尼奧在12歲之前,有一半的訓練時間是在踢室內五人制足球。就像葡萄酒商鑒別優良的葡萄品種,圣保羅大學的足球教授,艾米利奧·米蘭達博士(Dr. Emilio Miranda)那樣的行家,能夠從著名的巴西足球絕技里分辨出室內五人制足球的影子。“神龍擺尾”動作在羅納爾迪尼奧之后風馳全球,就像玩悠悠球,牽著足球進進出出,他是怎么做到的?源自室內五人制足球。腳尖點球入網(toe- poke goal),羅納爾多在2002年世界杯上以此得分,這又是如何實現的?又是室內五人制足球。像世界波、頭球過人這些動作?都源于室內五人制足球。我告訴米蘭達,自已原來以為巴西人在沙灘上踢球,從而練就了這些絕技。他笑了,“記者飛抵此地就沖向沙灘,拍照片寫故事。但偉大的球員不是從沙灘走出來的,而是從室內五人制足球球場走出來。”這背后的道理就在于一堆數字。室內五人制足球球員接觸球的次數遠多于普通足球球員——據利物浦大學的研究,通常是一分鐘多6倍。越小越重的球,越需要精準的控制能力,同時球員也就掌握了越精準的控球技巧——正如教練們指出,僅憑股蠻力帶球沖向前場無法讓你突破重圍。準確的傳球是最重要的:足球就是尋找角度和空隙,與其他隊員快速配合。控球和視角是關鍵,所以當室內五人制足球球員踢標準的足球比賽時,就感覺自己擁有了大量的空閑場地來完成那些動作和配合。我和米蘭達博士在圣保羅一起觀看室外職業足球時,他從球員的控球表現中就能看出來哪些球員練過室內五人制足球,練過室內五人制足球的球員不在乎對手逼得多近。米蘭達博士總結道:“即時反應和逼仄的場地造就了高人一等的技巧。室內五人制足球是我國即興足球的實驗室。”換言之,巴西足球之所以有別于其他國家,是因為他們采用了體育界的林克訓練器。室內五人制足球將足球的基本技巧壓縮裝進一個小盒子;把運動員放在精深練習區,犯錯并改正,時刻在解決各種鮮活的問題。與室外那寬廣遼闊、生機無限的場地相比,運動員接觸球的時間多了60%,不知不覺中技術就突飛猛進。澄清一點,室內五人制足球不是巴西足球唯一的成功因素。其他那些經常被提及的因素,諸如氣候、熱情和貧窮,確實起著作用。但是室內五人制足球是一根杠桿,其他因素通過這根杠桿傳遞著它們的能量。塞門·克里夫德一見室內五人制足球就非常興奮。回國之后,他辭去教職,成立了五人制足球國際聯盟,在自家閑置房間里訓練初高中的孩子,他給這個足球培訓項目命名為巴西足球學校。克里夫德根據室內五人制足球的動作設計了詳盡的訓練方法。球員們大部分來自貧窮艱苦的利茲地區,他們開始模仿濟科和羅納爾迪尼奧的動作。為了制造氣氛,克里夫德還用立體聲大音響播放桑巴舞曲。利茲人在聽說克里夫德的計劃之后一笑而過。然后,眼見著學校真地辦起來了,他們對那樣的場面差點笑死過去。數十個約克郡孩子,蒼白的臉色、紅撲撲的臉頰、粗壯的脖子,踢一個沉甸甸的小球,跟著桑巴舞曲的節奏學習花里胡哨的技巧。那很傻,除了一點—一克里夫德是對的。四年后,克里夫德學校14歲以下年齡組打敗了同年齡段的蘇格蘭國家隊;接著又打敗了愛爾蘭國家隊。利茲隊中有一位叫米卡·理查茲的后衛現為英格蘭國家隊成員。克里夫德已經在全世界12個國家設立巴西足球學校,他相信,那里將走出更多的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