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有很多表情:哭;撒嬌;難受;大叫等,每個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一樣的原因,那我們是否明白這背后的原因呢?
《我肚子痛,不舒服》
一天早晨,孩子們喝完牛奶,念念走到老師面前無精打采的說:“老師,我不舒服,”
師:“你那里不舒服啊?怎么了?”
念:“我肚子痛。”
師:“怎么會肚子痛呢?”
念:“我也不知道,我今天不想寫毛筆了。”
感覺有點不對勁,在這之前和伙伴們玩得很開心啊!怎么一下就肚子痛了?心里想著。書寫結束后,孩子們到戶外游戲,這時,只見念也在和大家很開心的玩耍,之前那無精打采的模樣完全消失不見了,這才明白原來說的肚子痛是一個“假象”。之后,與之交流,了解原因后才發現是覺得書寫太難了不想寫,知其原因后對其進行了引導,當她再次書寫毛筆時,老師適當的給予她鼓勵和表揚,寫完之后,念竟對老師說:“寫毛筆好好玩,我好喜歡寫毛筆啊。”鼓勵的力量還是非常強大的。
? 按照一般情況來說,當聽到孩子說這里那里不舒服時,成人的第一反映就是緊張、焦慮,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在孩子生病這件事上,所以對于問題背后的情況也就無法去判斷孩子到底是真的生病還是為了不想做某件事又或是為了得到某樣東西而生病。
? ? 除了生病之外,哭鬧也是孩子的另一種方式,從小開始,孩子就接受到一種信息,就是我哭鬧,爸爸媽媽就會滿足、幫助我,所以在想要達到某種“目的”時,孩子則會通過哭鬧來得到滿足。錕寶是兒童之家最小的弟弟,一直以來都很深受大家的喜愛,因為小,所以也有很多“特權”,可以帶自己喜歡的玩具睡覺;可以不用像哥哥姐姐一樣必須參加活動;但隨著時間越來越長,錕寶對兒童之家的安排也越來越熟悉,特權也就越來越少,其中一個就是不能想要什么就要什么了,以往大家都會很照顧弟弟,想要什么就給什么,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滿足他,所以一旦沒有順他的意,馬上就哭起來,而他的每一次哭也都基本得到了滿足,所以哭成了他的必殺技。但對于3歲年齡段的孩子來說語言表達還不流暢,因此哭是他們最直接、最快的一種表達方式,對此老師也在引導他要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哭是沒有用的,要說出來別人才知道。
? ?當然,孩子的每一種問題行為都絕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背后都會有其特定的原因。所以,當面對孩子問題行為時,成人應細致的觀察,以找出問題背后的真正原因,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達到對癥下藥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