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章的梳理還是較為系統的,開篇介紹了產品生命周期,并就核心目標進行了說明,希望指引在每個階段做對的事情。
確實每天會有很多的idea和產品出現,特別是有很多的似是而非,如果僅僅是解決問題不形成商業化的話無可厚非。如書中提及的大部分的產品和服務都是失敗的,那么如何將自己的產品做到拿1%中,需要每個階段都做對的事情,然后活下去。
特別同意最小化可行性以及快速迭代,快速驗證,迅速決策,同時更重要的是找到正確的種子用戶。
同意種子用戶的正確理解以及更需要質量,很多種子用戶是需要尋找有需求,有困惑,但是非常愿意嘗新,能接受不完美且愿意反饋的人群。
分析種子用戶尋找的思路也很不錯,這里應該是有了用戶畫像以及激勵機制的思路體現,很有針對性,是可以使用的分析框架。
在用戶新增流程中提及的要做的動作梳理的很好,便于總結。
對自傳播的描述和誤區也有很好的總結,利用關系鏈,尋找到有相同訴求的,降低用戶使用成本來進行傳播,且持續監測平均用戶價值。
拉新后的工作就是活躍和留存,這個會貫穿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也是運營永恒的命題。提及的方法和例子都值得反復讀而進行避免。
整體這兩章的相對條理,幫助之前零碎知識的整理有了很好的梳理作用。
問題:
在最小化可行性和快速迭代的地方只是帶過,沒有更多的如何實行以及怎樣的團隊屬性或者團隊技能是最小需要,停留于理論,缺少實操性
種子用戶這里用了相關的描述,都下來有了用戶畫像的意義,那么是否能就用戶畫像進行介紹,并且與種子用戶的方法進行結合,然后能貫穿后續的不同階段用戶特征描述。
種子用戶的分析思路能用流程圖或者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后續方法希望能再補充,可以和例子合并而不是分開章節。
用戶新增流程是否是種子期之后了?覺得過度不清晰,包括第四章又在講種子期的核心指標留存率,讀起來很混淆。
用戶新增流程總結的很好,但是每個方法都一兩句就寫完,覺得沒法下手實操。包括每個拉新的渠道,舉例,大致成本等關鍵要素也沒有提及。
第四章應該就留存率,日活等進行統一解釋,有各整體的理解。
另,有了計算方法,那么數據是怎么收集來的?是使用類似TD的工具,還是自主統計埋點點等都未提及。還是很流水賬的感覺。
提升留存率的方法的話,這里不清楚是種子期還是成長期還是何時的方法,方法羅列的不錯,但是是否不同的階段應該是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