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東蓮老師分亨了一個”師生矛盾”導致轉學風波的案例。用《升級心理年齡的知識》中成年期的前三把鑰匙(界限、全局和次序)來談談個人膚淺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 ? ? ? ? 案例中媽媽的心理年齡基本處于兒童期(也有成年期的影子,事后準備找教師溝通)。不能全面看問題(雖然孩子不尊重老師,但是老師也存在很大問題),把教師當成心中的權威,無力對抗,采取忍讓(當在場老師紛紛指責孩子不對時,就代孩子給老師道了歉)和逃避( 把孩子先領回家,給孩子另找學校)來對待整個事件,導致孩子面臨綴學的風險。孩子的心理年齡正處于青春期,對老師的行為采取對抗模式,挑戰權威,敢于對權威說“N0”(替全班出氣,不聽老師的,只寫一遍。堅決不道歉,堅決不去學校上學)。老師的心理年齡同樣處于青春期。對孩子的挑戰采取打壓甚至報復,心中“只有我”(一道題做錯罰抄十遍,讓家長把孩子領回家,讓孩子站在門外)沒有考慮學生和家長的感受,有損教師形象。
? ? ? ? 現在運用成年期的前三把鑰匙,來發現問題。
? ? ? ? 界限:人生三事在于一,老師和孩子的事(別人的事)尊重,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事(既保護孩子,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程度,又要維護師道尊嚴,在孩子面前樹立教師的良好形象)。
? ? ? ? 全局:既看到孩子問題(在教室公開頂撞教師,說話的態度和語氣不妥,對老師不尊重)又要看到教師行為的嚴重性:一道題做錯了,罰抄十遍。這種機械重復的練習,只能給孩子增加壓力,產生抵觸情緒(從案例中孩子要替班上的學生出氣,估計教師長期采用此種不當的教育方式,讓全班同學都敢怒不敢言);讓家長把孩子領回去,剝奪孩子受教育的權利:讓學生站在門外這是體罰學生,有違師德(對孩子的身心造成的傷害)。
? ? ? ? 次序:先解決孩子的認識問題,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一種不禮貌行為,是對老師的不尊重。最好讓孩子向老師道歉,獲得對教師的諒解(先通情)。在此基礎才能和老師有效溝通(后達理),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 ? ? ? 未完待續(問題解決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