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觀察永澄老師50天“實驗記錄”--(1-10)天

                                     參與感悟:

7月7日開始觀察永澄老師50天活動,當時定的目標就是無論如何要挑戰(zhàn)下自己,看自己能否堅持到最后。

沒想到一直堅持到今天8月31日,終于在這50多天中堅持到最后一刻,而且對每一天的問題回答都是對自己認知思考的一次梳理,非常感謝永澄老師帶給我的思維認知的升級,讓我每一天都有所收獲,每天進步一點點。

以下是對我所有50天問題的整理:

藍色的文字是原文,點擊就可以閱讀永澄老師的原文,下面的是問題及回答,你也可以一起回答這些問題,讓我們用一個又一個有趣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把自己的思考整理出來。

這段時間一直大量的思考回答問題,耗費太多腦力,近期要多吃點核桃補補腦,原諒我實在想不出如何形容這次活動的收獲,只有真正參與的小伙伴才會有深刻的體會,在這里我等你我們一起開始先從思維認知實現(xiàn)“躍遷”吧。

                                    第1天

#觀察永澄老師50天--1天#

《永澄:打通的喜悅!我的自我管理系統(tǒng)升級簡史》

[永澄:打通的喜悅!我的自我管理系統(tǒng)升級簡史]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讓我知道了“知識顯性”的重要性,以前總以為自己要做好就可以,如果以教為學必須要有所成就才可以產出成果。
現(xiàn)在知道無論只要自己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就可以讓自己實踐的經驗、思考、等信息知識顯性,這樣才可以被他人所看到,才可以有改進的基礎,這樣犯錯之后就可以不斷優(yōu)化了。
另外要開始構建自己的操作系統(tǒng),可以參考永澄老師的初級版本,一點一點的整合升級。
建立自己的第一版本系統(tǒng)流程圖:

系統(tǒng)流程圖--1版本
                                    第2天

#觀察永澄老師50天--第2天#

《永澄:最近很火的那個詞“躍遷”到底是什么?》
[問題]

為什么我忽然在3月份開始大量提及躍遷?你能看到什么。

[回答]

從老師文章中的2個躍遷案例,第一個是因為參加讀書會而給自己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屬于維度上的一個躍遷。
第二個躍遷是因為:2月份用3個月的時間來領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在能力上實現(xiàn)了躍遷,無論是認知能力、框架模型、分析內化能力都實現(xiàn)了躍遷到更高的維度。

因為這兩次的躍遷經歷帶來了后期更的躍遷機會。找到了人生更高的樓梯,爬到了更好看的更遠。

老師的爬樓隱喻更像李笑來老師說的“物種進化”類似:這個世界就好像是一個不同物種生活的地方,有的人生下來是兔子,有的人生下來就是獅子、老虎等,唯一與自然界中的不同就是,自然的物種,天生生下來是什么物種,后天也是什么物種,是不會進化的。
而在真實世界中的物種是可以進化和退化的,可以從兔子--鹿--狼--獅子等,層層進化,所擁有的能力也是不同的,當然也可以從獅子退化成為兔子。

我所能做的就是按照老師說的方法:親身體驗——獲得感受——提煉認知——關聯(lián)原有認知——提煉形成理論——推演到其他領域進行驗證。
來自己真正體驗一次躍遷才能更加理解。

                             第3天

#觀察永澄老師50天——3天#

《 永澄:到底什么才是低水平的勤奮?》
【問題】

1我想問問你有沒有過樓層升級的體驗?如果有的話,那是什么?

2有沒有低水平勤奮的經歷?你覺得那個原因是什么?

【回答】

1有樓層升級的體驗,最近的一次是把之前自己體驗學習轉變?yōu)橐越虨閷W。

今年2月初開始,閱讀了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對里面的反思筆記比較感興趣。

然后,開始從2月份寫反思日記,一直到7月份。

偶然一次去參加“東城領讀一百”的活動,活動結束分享環(huán)節(jié),大家對豐盛反思日記比較感興趣,我就自告奮勇說,近期一直在寫這塊有一定的經驗,可以教大家寫日志。

就是從這次開始,第一次體驗,把知識顯性化、以教為學,在制作ppt梳理過程中,學會以黃金圈的思維來整理課程,學會把課程系統(tǒng)化。

是一次非常大的收獲,也是因為這次后期又進行第二次分享,再后來加入東城的讀書會“尚讀軒”,成為這個讀書會發(fā)起人之一。

這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樓層體驗的過程。

2我經常會陷入低水平勤奮:

之前剛學習網(wǎng)絡課程時,也是見什么?學什么?別人推薦什么?學什么?根本沒有自己的思考。

后來也是在使用印象筆記時,見到所有好的文章,都收集下來,但是后期從來不看,也不問自己為什么收集。

這兩種情況都屬于低水平勤奮,看起來每天都在學習,但是收獲不大。

個人覺得最大的原因是:

(1)沒有從用入手來反思,自己為什么要收集這些課程?

(2)不清楚自己當下遇到的問題是什么?學到的這些信息知識有沒有解決當下的問題?

(3)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也只是為了了解更多的知識,只停留在知道了解,而沒有實際應用中。

(4)沒有從源頭去尋找底層的知識來源,而一直熱衷于學習,經過他人加工的知識,只會全盤接受,另外也沒有去思考這個知識的適用邊界是什么?

以上原因造成了我學習的低水平勤奮,現(xiàn)在學習更多是從用入手來解決當下所遇到的問題;

學會把知識整理成體系:認知升級,方法論,工具等。

從以前的只收集文章信息到印象筆記,轉化為以問題收集,將信息整理加工內化。

                                     第4天

#觀察永澄老師50天——4天#

《永澄:為啥我要去霸占整個機場?》

【問題】

你是否缺失秩序感,秩序感的缺失給你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什么?

我為什么要談秩序感呢?

【回答】

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我一直缺乏有序的秩序感。

在生活中如果沒有秩序感的話,我一天時間安排以及學習的計劃,都是無序的,隨心情而定容易陷入情緒反復內耗。

【實例】

比如:生活中帶孩子,最佳的狀態(tài),就是讓她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對她的身體成長很有幫助。

可現(xiàn)實生活中,因為沒有秩序感,養(yǎng)成了晚睡晚起,早上起床晚,下午午休就晚,從而導致晚上睡覺也晚,形成惡性循環(huán)。

造成了嚴重的后果,整個人一天的精神狀態(tài)都不是很好,無論是愛人的工作,還是我的學習都有影響,小孩睡覺的不規(guī)律,造成了他吃飯的不規(guī)律,對身體損害最大。

為什么要談秩序感呢?

可以補充以下三點:

(1)秩序感的建立容易養(yǎng)成好的習慣,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狀態(tài),即使偶爾狀態(tài)不好的時候,也可以被這種穩(wěn)定有序的狀態(tài)帶回來。

(2)秩序感的建立容易培養(yǎng)做事專注力。這個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己做事專注注意力。

因為只有自己注意力全部專注去做一件事情,才可能產生高的價值。

現(xiàn)在很多人的碎片化學習,只是停留在對信息知道了解的階段,如果想要整理、內化、加工成自己的能力,用來解決問題的話,就需要深度的思考。

(3)秩序感的建立有助于建立自己的個人成長學習知識體系,帶來深度的思考。

秩序感容易幫我們把平常經常做的事情,尋找規(guī)律建立做事系統(tǒng),比如認知能力,方**,工具類,可以整合在一起,形成做事流程系統(tǒng)。

構建個人的知識體系:知識信息的適用邊界是什么?它的最初出處來源是什么?它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前:前車可鑒,他是怎么引出這個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關于原因的假設?是怎么驗證和排除這些假設的?

后:以觀后效,若依從信息去做之后會怎樣?對,我的用處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

這樣才能由單個知識點構建成一個知識鏈條,不斷完善建立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第5天

#觀察永澄50天——第5天#

《永澄:你之所以那么慢,就是因為你從來沒有慢過。》
【問題】

1你在什么時候嘗試慢下來過,然后還通過慢獲得了快的體驗?

2如果你從來沒有體驗過嗎?你希望從哪里開始呢?

【回答】

在本次觀察永澄50天每天回答問題時,嘗試讓自己慢下來。

每次回答問題前:

先會大概瀏覽一下文章內容;

然后編輯標題,標簽,保存到印象筆記;

再重新閱讀,以問題形式去思考文章內容:為什么收集此文章?文章中哪些內容對你有啟發(fā)?如何運用到,學習工作生活中?(這期間會結合文章中其他相關文章連接去看)以便對內容的深度全面理解。

最后,開始回答問題,通常會以“訊飛語記”來記錄自己的思考。

在回答問題時,會寫出自己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會思考為什么會選這個答案,會進一步去思考下一步的行動啟發(fā)是什么?

通常每回答一個問題,需要連續(xù)兩個小時保持專注,一小時的閱讀文章記錄整理,一小時的回答思考。

這樣做的好處是,每一次的回答問題就是自己原有認知與新認知相結合,形成新的認知思考,同時又結合自己生活中的經驗案例,更加具有體會,把新的認知思考運用到下一次同類事情中,不斷的迭代。

雖然還沒有獲得快的體驗,但是慢慢的自己的思考能力越來越強化,也越來越有思路,鍛煉了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2我覺得應該是從建立秩序感開始。

每天選一件事情,做事情之前先確定做事的意義,去思考做這件事情的核心目的是什么?增強意義;

然后增加做事必要的難度,最后,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都需要在當天完成。最好做這件事情是因為自己的內在動力,而不是因為外在要求。

                          第6天

#觀察永澄50天——第6天#

《永澄:怎么用腦圖來積累思維模式?》
【問題】

你有沒有嘗試著一點點地積累些什么?尤其是在工作中。

如果未來有一天你會爆發(fā),你希望現(xiàn)在的自己積累些什么呢?

【回答】

最近一直在嘗試著積累:元認知、方**、工具模型等。

因為現(xiàn)在沒有工作全職帶孩,所以更多只是不斷的學習更新認知。

學到的方**,工具類一般會用到提高學習方法,避免讓自己陷入低水平的學習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現(xiàn)在的學習更多是碎片化的信息,沒有用工具把思維模式進行一個積累整理,形成一個流程體系,后期會嘗試用腦圖的方法把自己的思維模式一點點積累出來。

如果有一未來有一天可以爆發(fā),我希望現(xiàn)在可以積累自己的思維模式,把認知,方**工具,整合成一套操作流程,可以擁有系統(tǒng)思維的能力。

                             第7天

#觀察永澄50天——第7天#

《永澄:目標從規(guī)劃到落地的三件必備神器!》
【問題】

你是否為某件事做個規(guī)劃?那是什么?它為什么值得你去規(guī)劃它?

如果你現(xiàn)在想要再為某事而做一次規(guī)劃,那件事會是什么呢?

【回答】

7月初的時候我第一次為做線下的分享做個規(guī)劃,因為是第一次做線下分享,嘗試以教為學,另外也是第一次把自己的隱性知識顯性化。

當時規(guī)劃時間為一周:

周一用思維導圖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來 ;

周二根據(jù)思維導圖制作內容ppt;

周三修改ppt添加討論、互動、彩蛋福到等環(huán)節(jié);

周四周五周六開始練習,寫逐子搞,用音頻練習,把控在預計時間內。

周日最后的演練可以錄一個小視頻看下有無肢體動作不協(xié)調,或給親友講一下,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如果現(xiàn)在還要讓我規(guī)劃的話,我會規(guī)劃一次線上的分享,會以PORT目的,目標,成果,任務來規(guī)劃。

                         第8天

#觀察永澄老師50天——第8天#

《永澄:請你說服我啊,我為啥要學目標管理?》
【問題】

如果一個知識特別有用,但是學起來很難,你會怎么選擇?

比如說冪律原理,編程,認知原理,遞弱代償,躍遷,目標管理……你會不會為難而逃避?(尤其是當你鼓足勇氣去學習,依然會受挫)還是會思考自己要怎么辦?

那你是如何思考自己到底做還是不做呢?

【回答】

如果一個知識特別有用,但是學起來很難,我會繼續(xù)思考如何去做。

學習就是要增加必要的難度,以高標準要求才能獲得更高的收獲。

越是難的不懂的知識,那就越老老實實地輸入,慢慢看懂,慢慢理解。

學習這些必要難度的知識,有可能是必要的關鍵點,一旦學會可以幫我打開全新思維和更寬廣視野。

如果學習的過程中受挫,那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以慢為快,去尋找這個知識的源頭處是什么?它的適用邊界是什么?提出這個知識的作者是誰?是在什么環(huán)境下而產生的?這個知識有無相似相反的知識?等等。

如果弄懂以上的問題,我想會對這個知識,有個全新的理解,也知道可以適用在哪里?

                           第9天

#觀察永澄老師50天——第9天#

《永澄:如何用極簡的方式面對復雜的持續(xù)成長過程?》

【問題】

1如果談收獲,你今天從文章里獲得的收獲是什么?

2你覺得你現(xiàn)在正在什么期?

3如果你在下一個階段的發(fā)展力只做好一件事,你要做什么?

【回答】

1今天在文章中最大的收獲是:

從信息知識方面來說知道了人生發(fā)展的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應該重視學習什么?

從思考連接之前的認知,發(fā)現(xiàn)之前一直陷入一個思想認知的誤區(qū):在價值積累的問題導向中,以前一直認為掌握一個體系為導向來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就像老師說的,“因果倒置的問題”,知識體系的建立是不斷解決問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正確的做法是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在解決問題中嘗試建立結構和體系,并且輸出成果。

2我現(xiàn)在因為沒有上班,只能從學習上考慮,現(xiàn)在是處于學習建立期。

這個時候會明顯感覺到自己想要學的是什么,然后會圍繞這個學習主題持續(xù)的深度學習積累,把要學的相關性的知識放在一起,然后劃定邊界,提升高度。

3如果在下一個階段里面只做好一件事,我目前該階段的學習給自己定的目標:

是想學習復雜系統(tǒng),學習用系統(tǒng)的思維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把自己的思考過程形成體系化,解決不同場景問題過程形成流程,產生最小的結果。

                              第10天

#觀察永澄老師50天——第10天#

《永澄:來,我?guī)湍惆阉伎嫉姆椒ù梢粋€體系!》

【問題】

1過往,你在思考上出現(xiàn)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2如果接下來你要開始培養(yǎng)思考能力,你希望從哪里開始才能做少得多?

3如果40天之后,我要招募一些思考力強的伙伴,加入我的躍遷學習小分隊,你要在40天里準備做哪些?

【回答】

1過往在思考上出現(xiàn)最大的問題有兩個:

第一在理解力上:在對方說什么時候,其實理解不清楚抓不到重點,另外如果對方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相沖時,通常會控制不住急于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

這導致我在溝通上面是缺乏的,就常說的談著談著把話談死了都不知道。

第二,在表達上:表達形式方法上比較少,一直認為自己是不擅長表達的,所以很少表達,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原來是自己的理解力與分析能力導自已不會表達。

2接下來,會從理解力上面來重點培養(yǎng)自己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是基礎,只有理解力加強,才能做少得多。

可以先從平常與他人的談話中運用,老師說的兩種方法:對方在說什么,以及用對方的話解釋,看是否理解對。

3準備在40天里分三步來準備:

(1)首先每天閱讀老師的公眾號文章,進行檢讀、精讀、并以問題收集的形式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為什么收集此文章?文章中有哪些內容對你有所啟發(fā)?如何運用到工作生活中?

回答以上的問題,可以結合自己原有的認知,與文章新的新認知相結合,形成全新自已的認知。

就像把書中的內容內化整理為自己的。

(2)在回答老師提出問題時,結合自己以往的經驗、認知、學習內容、其他老師相同的觀點等進行整理,并梳理,記錄自己回答問題的思考過程以及思考路徑。

(3)最后在回答問題的質量上,以高標準要求增加必要的難度,不僅僅只是回答問題,要把自己的思考過程,再思考一下,反復校正自己的思考假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此文會非常的長,因為將會匯集50天的觀察、分析、思考,每天不定期更新。分為四個部分: Ⅰ 分析(置頂觀察目標及重...
    思銳愛知識閱讀 757評論 2 5
  • 文/湯小亖 我在簡書已經寫了兩個月了,當然我沒有那么高產,也沒有受到熱捧 。今天一篇文章被《青年文摘·手機報》轉載...
    湯小亖閱讀 579評論 7 11
  •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jié)到了,讓我思考我最該感謝三個人,他們都是我的媽媽,--我的生母、養(yǎng)母和婆婆。 生母 十五歲之前,生...
    9c80a2f86c0f閱讀 833評論 0 0
  • 在這里首先必須自我檢討一下,說真的,我都沒記得今天是母親節(jié),看到其它公眾號推送的文章才知道今天是母親節(jié),所以必須跟...
    魚小坤閱讀 185評論 0 0
  • 面對一個失意的人,我們聽到地習慣性安慰話語,“凡事總要向前看,只要活著,就總會有希望”。然而這樣的希望到底是什么?...
    悅文識己閱讀 216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