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城市生活的主旋律
在快節奏生活的都市白領,每天都神色匆匆的走過地鐵、街道。當你問到“何必這么辛苦?”他們的回答通常是“沒辦法,為了生存,房貸、車貸、小孩教育??????”
中國的一線城市房價高居不下,有機會成為房奴的人,還是有一定的支付能力的。有幾個真正沒有一點生存能力,幾乎餓死的。他們心中掙扎的不僅僅是生存而已。在城市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在職場里奮斗,要從千百萬的高級打工者中脫穎而出。競爭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所謂的生存壓力多是和殘酷的競爭有關。
處于求學的階段的青年人會為了獎學金,拼命的提高自己的成績。畢業之后會追求一份體面的工作。所謂的提體面即是社會地位高,并且收入頗豐。年薪可以供得起房貸,養得起豪車。你具體從事哪個行業,這個行業的工作是否有樂趣,沒人跟你探討。逢年過節,別人只會問你工資漲了多少,然后一起討論哪里的地區房價漲了多少。金錢似乎已然成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至于你的職業對國民生活的貢獻究竟有多少,無人問津。所以,大眾對富商、明星有如此高的關注度,不足為奇了。
至于需要學問的行業,如醫生,外行根本不知道醫生醫術是否精湛;律師的法律是否精通。他們的生活水平、個人收入就成了衡量他們價值的唯一尺度。至于高等學府里的“專家”們,他們早已經成了商人的仆人,你的學問能夠實現商業化的價值,那就是有用的。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切均是以金錢為價值取向。每個人都在追求經濟利益,必然為收入的分配而奮力競爭。為了獲得財務上而斗爭是唯一重要的事。
人們不愿意為沒有任何經濟價值的事物而耗費精力。在大學里,學生們通常會考慮學這門課有什么經濟價值,找工作會不會用到,而不是他們是否真的感興趣。那些,文學、哲學、藝術、、、都是出名的冷門課。去優美的校園里散步,種類繁多的植物,學生們認得幾個?他們覺得這種知識沒有用,老板不會關系這個。
這樣導致,青年人步入社會后,根本不知道如何享受自己的閑暇時光。這讓自己如同機械人一般被媒體統一了設置:周末大家幾乎商量好了一般擠入商業網點,看電影、吃飯、購物;或者宅在家里追劇、打游戲。那建造獨特的藝術館、博物館通常是無人問津的。周一,又開始繃緊了神經繼續在都市里疲于奔命。如此往復,形成了顛覆不破的死循環。經歷這種生活的人一定會神經衰弱,只能用各種手段逃避現實比如手機、網購、反復瀏覽網頁、八卦明星的隱私。沉浸在各種激烈電子游戲的人心情甚至比工作還緊張,生怕哪個時候屏幕點慢了,就掛掉了。
這種競爭哲學不僅毒害了工作,也是毒害了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