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商業模式中進行劃分,B2B,C2C,B2C等銷售模式中,第三方檢測認證大部分業務可以歸類為B2B2C業務模型。
最初的第三方企業的產生,源自于國際貿易B2B合作關系中缺斤少兩,殘次品等質量和信用危機產生的質量和交貨保證需求,尤其是在千萬級別以上的貿易當中,如果沒有中立公立的第三方機構驗貨和檢查,則收貨方存在著較大的損失風險,多方博弈的結果是產生了以低成本驗貨,以第三方機構信用擔保的方式,建立國際貿易利益相關方的信任,某種程度上說,第三方機構的產生是國際貿易發展到一定規模后的客觀產物,反過來第三方也促進了貿易多方信任,降低了貿易風險,從而起到傳遞貿易與品質信任的橋梁作用。
國際貿易中的買家企業在需要足夠數量的貨物基礎上,還會有產品質量,包裝質量等新的需求,這些需求來自于B2C或B2B的需求,做為消費品的貿易鏈條中的一環,無論是零售商還是批發商,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消費者更多更快的購買其提供的貨物,所以產品的品質反過來是中間商的重要訴求之一。
C端消費者在購買前會對產品的外觀,性能,質量等特征進行比較判別,結合價格與自身需求進行選購。其次,在購買后,也會因為使用體驗,產品壽命和安全性等問題而反過來影響到消費者與零售商的關系,如果消費品值得用戶信賴和青睞,那么會吸引新的顧客,也會構成激烈的消費市場中品牌與品質競爭的新需求。
而低質量的殘次品,做工粗糙的低端用品,存在著安全隱患的消費品,則會使得零售商,批發商以及制造商承擔退貨,賠款,品牌損失,客戶關系破裂,市場下架等諸多風險責任。
顧客就是上帝,在市場競爭壓力下,C端消費者的訴求,關于品質和安全的訴求,關于性能和體驗的訴求,會成為產業鏈上供應者與經營者的核心訴求。反過來,由于自身利益沖突的原因,經營者很難完全通過自身的測試驗證給到產業鏈下游信任,從而產生了第三方檢測認證的新需求,獨立于貿易各方的中立機構的產生,滿足了驗證品質,安全和性能等各方面消費品特征的需求。
另外一方是政府監管機構,其一方面要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貨物貿易中低劣產品造成的著火,觸電,化學致病致癌等各種對人和環境,財物的風險是監管者重點關注的風險類別。各國基于消費者最基本的安全和品質保障而建立起市場準入和市場監管的法律措施和行政手段,從而為凈化市場無序競爭,降低對人身安全和環境治理的隱患。
然而過于繁雜和嚴苛的準入規則也會使得貿易無法正常運行,尤其是各地區和國家的地方保護主義傾向,國際貿易甚至會陷于混亂無序的競爭格局,從而造成過多的貿易糾紛,由于保護主義措施而出現的壟斷和寡頭企業也會使得消費者利益最終受到損害。
所以,做為第三方機構的立身之本,中立性和公正性,可靠性是自身生存發展的必要前提。對于第三方機構的設立審批和監管,本質上是對其能否滿足中立性,公正性與可靠性的諸方面能力與條件的驗證與保證。
做為貿易鏈條上的附加性服務型行業,第三方機構的生存依托于供應與需求鏈條的布局。正如中國在短短三十年成為世界工廠,世界各大第三方企業也隨著國際和國內貿易的發展而迅猛增長,尤其是在產業轉型升級和消費升級的時代背景下,供應關系的結構性矛盾將成為傳統第三方企業服務模式與內容的新的需求來源。
不平衡不充分的經濟發展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的之間的矛盾,一方面需要通過技術研發和工藝改進,消費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而有效緩解,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通過檢測認證,標準化等技術服務來建立統一的衡量標準,通過國際和國內標準與技術的采納和應用,促使企業研發提高品控和設計要求,起到技術提升和質量提升的促進作用,同時,認證標識和報告等也為消費者識別產品安全和品質提供了簡單有效的區分和辨別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市場競爭的指南針和溫度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