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石器時代的首飾
歐洲是歐羅巴洲的簡稱。從地質結構看,歐洲陸地與亞洲陸地東西相連,故兩洲陸地又習稱為亞歐大陸或歐亞大陸。歐洲位于亞歐大陸的西部,其東經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等 與亞洲接壤,南隔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與非洲相望,西至羅卡角瀕大西洋,北至諾爾辰角臨北冰洋。從人文地理角度而言,現代歐洲習慣上又區分東歐、 南歐、西歐、北歐、中歐和東歐等區域。
穿戴或稱衣著、服飾習俗, 飲食足思寒暖。穿戴習俗是人類物質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穿戴 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動物沒有衣著而有天生起到人類衣服某些特別作用的毛皮。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最早的人類先祖并非是像現代嬰兒脫離母胎那樣——赤條條地來,而應是毛茸茸地來。帶著毛茸茸身子而剛剛脫離猿界的人,尚保持有毛茸茸的動物身體外部特征,故尚無需穿戴和沒有衣服。隨著人類勞動能力的出現和發展,動物本能的逐漸退化,當身體外部毛茸茸的保護層已不再屬于人類時, 制作衣服,保護身體便成為需要。人類穿戴的出現首先是以保護身體為第一契機,其經歷了漫長的局部到全體的實踐發展過程后,便誕生了既起到護體 作用又兼具美觀裝飾作用的衣服及佩飾。穿戴的發展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一定的穿戴文化,反映著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一定的穿戴習俗,代表或標志著一定社會的時代風貌和一定民族的文化特征。世界古代前期人類的穿戴文化與習俗,經歷了從原始簡單的局部穿戴發生、發展到完整進步的服飾文化成型初興的過程。
舊石器時代,時間從距今 150 萬年前后至距今一萬年前 后止,可區分出前中后三期,前中期包含有打器文化、阿布維利文化、阿舍利文化和莫斯特文化等等考古學文化;后期則包括有奧瑞納文化、梭魯特文化和馬格德林文化等等考古學文化。
舊石器時代前期打器文化的石制品。打器文化是歐洲迄今所知最古老的人類文化。所謂打器,是指一些經簡單的、原始的打擊、敲剝而未經打制整形的礫石器。打器最早發現于法國南部芒通附近的瓦隆內洞穴遺址,最初 發現時,曾給學術界以巨大的震動,隨著,此后在歐洲除北歐以外的許多地方都先后發現了這種打器遺物后,學術界便開始正式認可這種打器文化。據歐洲諸遺址的出土情況,打器通常包括兩種并存的石器,其一是只在一面加以打剝,保留刃部以外的原有礫石面的斜刃打剝器(所謂砍斫器);其二是從兩側打剝加工的山形刃打剝器(所謂砍砸器)。典型的打器主要有利用原 始敲打斷裂而成的礫石器和利用敲打出來的裂片或剝片稍稍加工制成的刮削器、球形石器等等。但嚴格而言,所有打器的形成都不受造型能力支配或缺乏迎合用途的造型意識。即打器的生成形狀,是由有意敲打而礫石呈偶然曲線斷裂形成的。
舊石器時代前期阿布維利文化 阿布維利文化因發現于法國 北部索姆河邊的阿布維利附近而得得名,最初曾稱為阿舍利文化。許多學者認為該文化與非洲的奧杜韋文化有淵源關系,即該文化源自奧杜韋文化。阿布維利文化是歐洲舊石器時代前期繼打器文化之后出現的考古文化,其分布中心區域是法國、英國、德國部分地區也有這種文化的分布。阿布維利文化的相對年代跨度大約從距今七八十萬年始至二三十萬年止。
歐洲最早的骨制品 迄今或可上溯到舊石器時代的阿舍利文化期,阿舍利文化的石器手斧,被研究者認為是用骨棒或木棒在火石結核上交互打制而成的,這種打制手斧的骨棒,便是最早的骨制品。 利用骨質工具對石器進行細致的二次加工,這在莫斯特文化中也表現得十分明顯。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骨制品的制作利用已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階段,骨器和象牙器已被廣泛利用,流行的骨制品種類很多,有魚叉、針、標 槍、投矛器、弓箭、尖頭器柄穿孔器柄、穿孔牙飾和貝殼、手鐲、串珠項鏈、垂飾、鹿角動物雕像等等。
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長河中,與石、木、骨制品比較,陶、泥制品的發生時間稍晚。
舊石器時代中期莫斯特文化 莫斯特文化因最初發現于法國 多爾多涅省萊塞濟附近的勒穆斯捷巖棚而命名。莫斯特文化是直接脫胎于阿舍利文化中的。其相對年代為晚更新世,距今約從 10 萬年前后至四五萬年前 后。其文化分布幾乎遍及整個歐洲。
莫斯特文化的石制品,是阿舍利文化期克拉克頓大石片和勒瓦婁哇石核剝片技術的綜合性產物。莫斯特文化的石制品大多數屬于石片石器系統,其中受勒瓦婁哇技術的影響非常明顯。但莫斯特文化的石核體一般較小,呈盤狀,以此區別勒瓦婁哇石器。用石片精心制成的邊刮器和三角形尖狀器,是 莫斯特文化石制品中最富特征的器物,此外,還見有帶缺口的石器、用石灰巖制作的石球和用盤狀石核制作的小型手斧。莫斯特文化時期的人類,開始 出現使用骨質工具用研壓制剝落的方法對石器進行細致的二次加工技術。
奧瑞納文化 是后期舊石器文化中時間較早的,其因最初發現于法國南部 加龍河上游圖盧茲附近的奧瑞納克山洞而得名。奧瑞納文化在西歐中歐和東 歐地區均有分布。石制品主要是用石葉制作的。此種石葉與前此時期的石片 不同,它狹長而小,是用間接打擊法制作的。石制品器類主要有端刮器、吻狀刮削器和各式雕刻器等,它們是奧瑞納文化人類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石制品。如尖咀狀、圓盤狀、鞋底形的端刮器,長條狀的雕刻器、線刻 動物石頭畫等,均表現了奧瑞納石制品的獨特風格。
梭魯特文化 在歐洲后期舊石器文化中其時間相對較奧瑞納文化晚,與奧瑞納文化沒有直接的淵源關系,而與莫斯特文化可能有較直接的發展關系。梭魯特文化主要分布在法國中部、西班牙、比利時、英國也見到這種文化分布。梭魯特文化的石制品十分出名,因為這種石制品使用了高超的壓制技術, 并體現了石器高超技術與產品藝術造型的完美統一風格,達到了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制作技術水平的巔峰。梭魯特文化的石制品種類豐富多彩,首先是在石制品的選料上便采用了彩色石英、碧玉、燧石等色質優良的石料, 其次在器形種類上,不僅有雕刻器、刮削器、錐形器等,還有大量獨具特色的代表性器物即桂葉狀或柳葉狀尖狀器。此外,還有莫斯特型邊刮器、巖壁線刻動物畫、淺浮雕或繪彩石飾板、洞穴石壁畫等等。這些石制品,除浮雕繪彩飾板、巖畫、壁畫外,屬日常生產或生活用具者,大都制作精致、器身加工甚薄,個別甚至達到晶瑩透明的程度。突出地表現了梭魯特文化石制品與眾不同的技術成就和藝術風格。
馬格德林文化 因最初發現于法國西南部多爾多涅河流域蒂爾薩克附近的馬格德林巖棚而得名。其相對年代晚于梭魯特文化,是歐洲后期舊石器時代 最晚的考古學文化。該文化與梭魯特文化無直接淵源關系,而可能與稍早的 奧瑞納文化有淵源關系。馬格德林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域是法國、比利時、瑞 士、德國和西班牙等。馬格德林文化的石制品,主要見有各種嵌入骨柄或鹿 角柄中使用的細小幾何形石器,還有雕刻器、刮削器、鉆、琢背刀、帶肩鈍 邊葉形投擲尖狀器等等。此外,還有一些更為精采的洞穴雕刻和彩色壁畫等。 馬格德林文化的實用型石制品,在加工技術方法上與梭魯特文化接近,但在 器形成型中與前此文化均有著明顯的區別,并以此體現了此一文化石制品的 獨特風格與發展特色。另外,不可否認,馬格德林文化石制品中所見的石頭動物雕像、淺浮雕器、巖刻和壁畫等等,事實上亦與梭魯特文化發生了吸收、 融合或相互作用、影響的關系。
在第四紀冰川期的馬格德林文明階段,曾經出現過一段偉大的藝術復興時期。在這一階段的藝術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極地與副極地動物,它們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被展現出來,這其中蘊涵了藝術家們細膩的藝術觸感和對這些動物真摯的友愛情懷,透視出當時人與自然界動物之間的親密和諧的關系,而其對動物的觀察技巧也已相當熟練。這些藝術作品上的裝飾設計顯示出超凡的藝術想象力。毫不夸張地說,馬格德林時期的工匠們觸摸過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妙瑰麗的藝苑奇葩。比如,他們用各種野生動物的骨骼、觸角或者象牙雕刻而成的各式武器的柄手,其工藝之精湛,足以堪稱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正如M. Piette所說,"很明顯,正是首先出于模仿的本能,才造就了裝飾藝術的蓬勃發展。"
在西班牙北部的阿爾塔米拉地區(Altamira)洞穴中發現的野牛(Bison)巖洞壁畫。這幅畫運用了四種色彩,顏料是以礦物質制成,不會隨著時間久遠而褪色,保存了一萬六千年仍然鮮明如故。鐵質的顏料可以表現紅色、黃色及棕色,而黑色顏料的成分是二氧化錳。顯然當時的人類就具備了高超的繪圖能力,而且同時有進步的繪圖工具及顏料。
歐洲從打器文化至莫斯特文化的舊石器時代早、中期,穿戴的習俗大約尚未形成,人類尚處在赤身露體生活的階段。奧瑞納文化開始發明骨針和出現穿孔獸牙和貝殼等裝飾品,表明當時的人類已開始學會縫制簡單的獸皮或樹葉衣服,并初興起佩戴獸牙和貝殼等裝飾品的習俗。梭魯特文化、馬格德林文化的人類,則繼承并有所發展了這種穿戴習俗。
中石器時代的石制品。歐洲舊石器時代的結束是以阿齊爾文化的出現 為標志,阿齊爾文化的出現同時又標志著歐洲中石器時代的開始,其年代約 當全新世之初,即公元前 9000 年末或8000 年初,結束于公元前 6000年—4000 年。歐洲中石器時代的下限年代,在一些區域是與新石器時代重合的。歐洲 中石器時代的最主要特征是流行微型的細石器。大體而言,歐洲細石器屬幾何形細石器,形狀多為三角形、梯形或不規則四邊形,其主要用作箭頭或嵌 入其它木、骨工具或武器的凹槽中作為刃口。由于地域環境與森林的密切關 系,除細石器外,歐洲許多中石器文化中都發現有石斧之類的較大型工具共 存,它們也都與木柄、骨柄結合組成復合工具。歐洲中石器時代文化分布地 域十分廣闊,法國、西班牙、葡萄牙、丹麥、英國、比利時、荷蘭、德國、 瑞典、挪威、前蘇聯的波羅的海沿岸、希臘、羅馬尼亞、波蘭等幾乎遍及歐 洲的所有地區,都有中石器文化的存在。歐洲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石制品情況, 我們或可從阿齊爾文化、塔德努瓦文化、馬格勒莫瑟文化中窺其概貌。
阿齊爾文化 因發現于法國南部阿齊爾而命名,相對年代約在公元前 8000 至前 6000 年。在法國南部和西班牙的一些遺址中,阿齊爾文化與后期舊石器 時代的馬格德林文化有直接的地層疊壓關系,石器制作技術也體現了一脈相 承的特點,表明歐洲部分地區的中石器文化是直接誕生在舊石器文化基礎上 的。阿齊爾文化的石制品,是以用壓剝手法制成的微小型石片器即細石器為 主,并出現一些幾何圖形或人形圖案的彩繪礫石,此外,也流行在巖壁上刻 劃或繪制圖畫。阿齊爾石制品主要在西歐南部和南歐地區流行。
塔德努瓦文化 因發現于法國北部的塔德努瓦而名。其年代約屬公元前6000 年至前 5000 年,晚于阿齊爾文化。塔德努瓦的石制品也是以細石器為 主,細石器種類較多,常見者有刮削器、三角形雕刻器、長條形石葉等等, 從整體情況看,塔德努瓦文化的細石器在器體上較阿齊爾文化細石器更為細 小,一般長寬在 2 厘米以下。塔德努瓦的石制品流行的區域也主要是在西歐 南部和南歐。
馬格勒莫瑟文化 因最初發現于丹麥西蘭島穆勒魯普城附近的馬格勒莫瑟而命名。年代約從公元前 8000 年至前 4000 年。馬格勒莫瑟文化的石制品流 行有大量的細石器,另還有燧石鉆、燧石刮削器、刻刀、穿孔燧石斧等,其 中尤以流行用于伐木的石斧為特色。馬格勒莫瑟文化的石制品流行范圍很廣,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丹麥、德國、瑞典、挪威、前蘇聯等地區均有分布。
塔德努瓦文化因發現于法國北部的塔德努瓦而名。其年代約屬公元前6000 年至前 5000 年,晚于阿齊爾文化。塔德努瓦的石制品也是以細石器為主,細石器種類較多,常見者有刮削器、三角形雕刻器、長條形石葉等等, 從整體情況看,塔德努瓦文化的細石器在器體上較阿齊爾文化細石器更為細小,一般長寬在 2 厘米以下。塔德努瓦的石制品流行的區域也主要是在西歐南部和南歐。
馬格勒莫瑟文化因最初發現于丹麥西蘭島穆勒魯普城附近的馬格勒莫瑟而命名。年代約從公元前 8000 年至前4000年。馬格勒莫瑟文化的石制品流行有大量的細石器,另還有燧石鉆、燧石刮削器、刻刀、穿孔燧石斧等,其中尤以流行用于伐木的石斧為特色。馬格勒莫瑟文化的石制品流行范圍很廣,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丹麥、德國、瑞典、挪威、前蘇聯等地區均有分布。
中石器時代的骨制品。除流行一些源自舊石器時代的骨器種類外,還流行有穿孔貝殼項鏈、鹿角頭飾、鹿牙項鏈、鹿角器柄等等。
新石器時代,從公元前 7000 年前后始至公元前 2000 年中葉止,各區域起止時間不太平衡。有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主要有南斯拉夫的斯塔爾切沃前期文化、保加利亞的卡拉諾沃前期文化、巴爾干半島的印紋陶文化、希臘半島的前陶新石器文化、有陶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歐的線刻紋陶文化、漏斗頸陶文化、西歐法國的塞努、奧瓦茲文化和阿爾摩利克文化、北、東歐的墓道墳文化和愛萊斯德—庫庫泰尼—特里波利耶文化以及蓖紋陶文化等等。
歐洲新石器時代穿戴的主要習俗:用亞麻織縫而成的衣服;佩戴石飾、骨飾、紅銅珠飾、貝飾等。
希臘半島的前陶新石器文化,是歐洲地區迄今所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和農耕文化。這種文化的發生和發展均受到西亞地區前陶新石器文化的影響,代表性遺址主要有塞斯克羅、蘇夫利和阿爾吉薩,此三個遺址均在色薩利地區,年代約在公元前 7000 年。各遺址發現的工具以石、骨制品為主。石制品多是用燧石或黑曜石制成的細小石片,一般長在 2 厘米以下,以作為鐮、錐、刮刀等的刃口或箭頭,另有石臼等研磨器,并出現少量具進步特色的磨制的鷹嘴鋤和鑿,此外,又發現少量類似人形,可能用于裝飾或巫術的被稱 為“耳塞子”的小石器。
繼前陶新石器之后的希臘有陶新石器文化,年代跨度較大,從公元前6000 年始至公元前 2800 年止,經歷了三千多年早中晚三個階段的發展。屬早期的典型遺址新尼科門迪亞,年代屬公元前 6000—前 5000 年,石制品開始流行大量的磨制石器,器類主要是石斧和石缽。在中晚期遺址中,石制品的制作應用也大致與早期相類。
中巴爾干半島的新石器文化時代也很早,發展水平較高。主要分布地域是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南部、西部和匈牙利南部。南斯拉夫斯塔爾切沃前期文化、保加利亞卡拉諾沃前期文化的年代,都可上溯到公元前6000 年后半葉,是該地迄今所知最早的農耕文化,斯塔爾切沃文化流行的石制品主要有石鐮、石斧,卡拉諾沃文化流行的石制品除多見用燧石制作的石鐮外,還有石臼、石彈丸等。發源于巴爾干半島的印紋陶文化,年代大約在 公元前5400—前3700 年,代表性遺址有南斯拉夫的茨爾韋納—斯蒂耶納— 斯米爾契奇和西班牙的阿爾科伊、科瓦—德洛拉等。印紋陶文化流行的石制品主要是石鐮、石臼、石斧等。巴爾干半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遺址是南斯拉夫溫查遺址,溫查文化年代約在前 4500—前 3000 年,其流行的石制品以舌形和橢圓形手斧最富特色。
中歐地區 新石器時代文化分早中晚三期。早期年代約在前 5000 年中葉——前 4000 年前半葉,主要遺址有捷克的比拉尼、荷蘭的埃爾斯洛、波蘭的桑博熱茨等。因遺址出土陶器常見回旋、曲折、平行等線狀刻劃紋,故早期文化又稱為線刻紋陶文化,該文化中的石制品以流行一種磨光錛形石斧為重要特征。中晚期的年代約在公元前 3600——前 2300 年,代表性文化是從線刻紋陶文化發展起來的漏斗頸陶文化。重要遺址見有德國的瓦倫多夫、雷特 費爾德、波蘭的布羅諾齊茨、拉杰尤夫庫亞夫斯基等。與早期的線刻紋陶文 化比較,漏斗頸陶文化最明顯的一個特征便是石制品的種類增多、尺寸加大。其主要器類有用燧石制成的石斧、石錛、石刀等,其中燧石刀片一般長約 2——6 厘米,個別則長達 25 厘米。此外,還有石犁。
北歐、東歐地區 新石器文化主要有墓道墳文化、愛萊斯德—庫庫泰尼—特里波利耶文化、篦紋陶文化、布格河—德涅斯特河文化、伏爾加河—卡 馬河文化、第聶伯河—頓涅茨河文化、克里米亞文化等等。
墓道墳文化。是一種橫穴式蒂巨石墓道的墓葬文化,其石制品流行打制器,制作精巧。
愛萊斯德—庫庫泰尼—特里波利耶文化,年代為前 4000 年初至前 3000 年末,主要分布于羅馬尼亞東喀爾巴阡山至前蘇聯的第聶伯河中游。該文化 的工具制品以石制品最為流行,石制品種類有刀、鐮、鏃、斧、矛、鑿、磨 盤、磨棒等等。
篦紋陶文化。普遍盛行于北方大森林地帶,分布范圍西起芬蘭,東到俄 羅斯北部,南抵沃羅涅日河上游和頓河上游的森林草原地帶。年代為前4000年初—前2000年中葉。該文化發現很多石制工具,石制品多為打制、磨制和壓制兼施,種類有鏃、矛、刮削器、雕刻器、刀、斧、鑿等等。
布格河—德涅斯特河文化,主要分布在今烏克蘭南布格河中游和摩爾達維亞德涅斯特河中游,年代為前 6000 年中葉至前5000年末。流行的石制品 主要是用燧石制成的石核、刀形細石片、梯形器、鐮刀石片、菱形石鏃等細 石器,此外還有石磨盤。
伏爾加河—卡馬河文化,主要分布在伏爾加河中游及其支流卡馬河沿 岸,年代約當公元前 5000 年末至前 3000 年末。流行的石制品均是使用壓制 或磨制的方法制成,以燧石鏃、刀、矛、斧、錛、鑿較多見,并有石穿珠、 垂飾、手鐲、網墜等制品出現。
第聶伯河—頓涅茨河文化,又稱為篦紋—戳刺紋陶文化,分布于第聶伯 河中游、下游左岸及北頓涅茨河中游、白俄羅斯南部,年代為前5000 年中葉至前3000 年中葉,流行的石制品均是燧石打制或磨制而成的斧、錛、鏃、矛、刀等等。
克里米亞半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在前 5000 年——前 3000 年,流 行的石制品主要是用燧石制成的細石器,種類有扁體石核、梯形器、半月形 器、葉形或菱形箭頭,其它形狀石核、刀形石片、短刮器等等。
新石器時代的骨制品。歐洲新石器時代的骨制品,在應用范圍和加工 種類上都較前此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工藝水平也有所提高。骨制品并成為各文化中所見的最主要的遺物之一,具有與石器一樣的廣泛的,普遍的流 行性。此時期的骨制品器類主要見有骨篦子、骨紡錘、骨魚鉤、魚叉、骨扣、 骨針、錐、鉤、鋤、斧、短劍、箭鏃、魚鏢等等。
歐洲迄今所知最早的銅制品是紅銅器。其發生年代在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 巴爾干半島南斯拉夫斯塔爾切沃文化奧布雷遺址,發現了約公元前 5000年初期的紅銅制品,這是歐洲迄今所知最早的銅制品記錄。年代稍晚的南斯拉夫溫查文化遺址,除發現紅銅串珠制品外,還發現了已被開發的魯德納格 瓦銅礦洞遺址。采銅礦洞的發現,表明了原始的銅器制作業至少在歐洲新石 器時代晚期,已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行業,采銅制器已成為一種有意識 的、有目的的、初具規模的經濟作業或活動。
東歐的愛萊斯德—庫庫泰尼—特里波利耶文化,也發現有用紅銅鍛制的紅銅斧制品。 北、東歐大森林盛行的篦紋陶文化,是歐洲地區一種發展緩慢的邊疆新
愛琴文明基克拉澤斯文化所見的青銅制品,是歐洲迄今所知年代最古老的青銅制品之一。其青銅制品種類主要有劍、匕首和其它工具,米諾斯文明 的青銅制品已相當發達,考古發現的青銅斧、短劍、長劍等制品均很精美。 青銅制品顯然已成為當時一種較為高級和流行的重要生活用品。
邁錫尼文明的青銅制品則出現了制作更為精美的用金銀鑲嵌的青銅短劍。
金是一種比較稀有的天然金屬,具有光澤艷麗和質硬的特點,屬于一種天然的貴金屬。金幾乎全部都是以自然金的形式為古人類所認識和開發利用,天然金塊是古人直接利用制作器物的重要對象之一。
銀是一種在質感上僅次于金的貴金屬之一。地球上存在自然銀,但一般 很難被人發現。古人大量使用的銀,通常都是通過使用吹灰法在煉鉛過程中 獲得的副產品。
金銀制品天生麗質,故古今中外,幾乎都毫無例外地受到榮寵,并成為名貴的象征或標志。 據目前考古發現,世界上最早使用金、銀的記錄均誕生于西亞地區,其年代上限前者可上溯到公元前 3500 年左右,后者可上溯到公元前 2500 年左右(詳參西亞章節),歐洲的金銀制品,最早始于公元前 3000 年左右的東歐 新石器時代,第聶伯河一頓涅茨河文化晚期個別墓葬出土的金絲垂飾。是迄 今所知歐洲最早的金制品。故歐洲也是世界歷史上最早流行金銀制品習俗的 重要地區之一。
早在公元前 2000 年至前 1700 年的米諾斯(克里特)文明舊王宮時期。 便已出現非常精美的金銀器制品。金銀器制品種類主要見有金碗、銀碗、銀 匕首等,品類雖不很多,但制作卻十分精美。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新王宮時期。
邁錫尼文明金銀制品應用的盛況,在考古發現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通常在發掘的王族墓葬中,都可發現豐富的金銀工藝品。考古發現證實了“邁錫尼富于黃金”的傳說。在邁錫尼文明的早期,流行的金銀制品主要有金面具、 金額帶、金角杯、金指環、金印章、金杯、銀罐和用金銀鑲嵌的青銅短劍; 這種金銀制品的流行趨勢基本上持續到邁錫尼文明晚期,其中邁錫尼文明中 期斯巴達附近瓦菲奧一座圓頂墓內發現的兩個金杯,通體刻有表現獵獲野牛 的浮雕裝飾,堪稱古代金制工藝品不可多見的杰作,充分體現了邁錫尼文明 金銀工藝制品水平精湛和高超的特點。
東歐南部的邁科普文化,金銀制品也非常發達和流行。主要器類見有金 鍋、勺、銀瓶、花瓣紋金冠、獅子和公牛紋金飾牌、金銀串珠、項鏈、耳飾、 彎頭的金銀別針、長條雙圓錐形銀穿飾等等。
東歐北部森林地帶的法季揚諾沃文化,也流行有銀制鬢環和穿飾。
此時期的穿戴習俗,也因金屬文化的發展而發生很大的變化。 陶紡輪的使用,表明紡織麻布、制作、穿著布衣的傳統仍在保持。在佩戴裝 飾上,金銀首飾,寶石等珍貴裝飾品開始風行。佩飾品類豐富多彩,主要見有骨串珠、針、別針和野豬牙制頭盔;紅銅鬢環;青銅飾片、飾牌、別針、 鬢環、手鐲、小雕像;金面具、額帶、指環(戒指);鐵別針;以及寶石、 琉璃珠、琥珀首飾等等。此外,還出現了一些美容工具銅鏡、剃刀等。此一 階段發達的首飾習俗與文化,基本奠定了后世首飾文化發展的基礎。
--------------------------TO BE CANTINUE--------------------------
文/TOPS JEWELLERY拓斯珠寶
| 你能擁有的奢華精品首飾 |
+v:TOPS拓斯珠寶
References: from 珠光翠影 中國首飾史話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