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的負面情緒出來的時候,家長不覺知的話會有四種錯誤的反應模式,然后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分享完了之后,有家長問我如何引導孩子的情緒呢?
其實,每個家長都要成為孩子的情緒引導師。
家長為什么不懂引導?
? ? 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父母之所以不知道怎么去做,是因為還沒系統了解過,也沒訓練過自己的情緒到底怎么去處理,怎么正確接納情緒。
其實,絕大部分人都沒有接受過處理情緒技巧的訓練,就會很容易做情緒的奴隸,那到底怎么樣從做自己情緒的奴隸轉變為做情緒的主人呢?
我想結合自己的感受,尤其是處理女兒Kimi情緒的問題時,我在與她互動的過程中一些真正的體驗,以及書中的智慧,給大家分享。
告訴孩子關于情緒的知識
說到知識就需要溝通,六歲之前的孩子是需要感受的,我的女兒Kimi已經七歲了, 對于這樣年齡階段的孩子,我覺得可以告訴她一些關于情緒的道理,就像講故事一樣告訴她。
比如Kimi在房間里和我哭鬧過之后,她就會說:“媽媽,不要告訴別人我們發生了什么!”我就在想,承認自己有情緒是沒問題的,人有負面情緒并不是見不得人,人都有情緒,區別在于能不能處理和接納自己的情緒。
我告訴她:“孩子,你可以承認自己有情緒,不要擔心別人知道你的情緒。”
當Kimi聽完,她說:“原來每個人都有啊,我以為只有我自己這樣鬧情緒呢。”
我說:“你們班,包括全校的小朋友,都有情緒,大街上遇到的每個人也都有情緒。”我就一點點地告訴她,讓她感覺有情緒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當我發現孩子說“媽媽不要告訴別人我鬧情緒”,我就在想她覺得有情緒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就要告訴她有情緒是正常性。
使用非破壞性的方式表達情緒
首先你要告訴孩子什么是“非破壞性”,比如說,你生了弟弟妹妹的氣,你可以不理,但是不可以打。不理是可以的,可以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但是“打”這個動作是破壞性的方式。你要給他羅列出哪些是破壞性的方式,因為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宣泄的度是什么。
如果有些爸爸媽媽在孩子面前摔過東西,或者說用惡意的語言等破壞性的方式發泄成人的情緒,那孩子學起來很快,而作為指導師,要教給孩子什么是破壞性的方式。每個家庭的標準不一樣,如果作為家長的你也不知道的話,可以通過日常家里練習找到你們的非破壞性的界限。
其次還要用多種方式宣泄情緒,這是和表達情緒不一樣,宣泄情緒是要教給孩子一些宣泄情緒的活動,比如我會告訴孩子當我有情緒的時候,我會聽音樂,翻幾本自己喜歡的書,出去轉轉圈。
我就問Kimi:“孩子當你的情緒來了之后,又不能打人,哭鬧也沒用,你想過用其他方式來宣泄情緒嗎?”
Kimi就說:“我可以畫畫,我看我的iPad,玩兒我的玩具。”
除了以上宣泄情緒的方式,也或者可以用正面管教的方法,讓孩子營造自己的冷靜空間,當情緒來的時候,可以通過冷靜空間進行情緒的宣泄。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努力
在孩子有情緒之后,作為指導師,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努力理解和接納他們的情緒,努力地想和他們溝通、了解情緒背后的需求和渴望,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很無助,媽媽很想了解你內在情緒的希望和需求。
有時候孩子會不知道自己已經處在情緒中,那就等孩子情緒沒有了,換一個時間再去和孩子溝通。
當女兒Kimi有了情緒后,我會在她情緒穩定的時候和她溝通,也就是我們兩人都啟動“溫柔模式”的時候進行溝通,回憶昨天或者前天情緒的背后是什么。
當孩子冷靜的時候,他會告訴你的。她會知道:媽媽是愛我的,在意我的,原來媽媽特別想進入我的內在,接納了我的情緒。這樣,她就會一次一次就會松動自己,正確說出來當時的內在是什么,當她事后一點點地表達情緒背后是什么,她就會學到表達情緒。
父母要做孩子情緒的榜樣
爸媽是孩子情緒的指導師,必須要成為孩子情緒的榜樣,你要給孩子面前演示你是怎么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你是用什么樣的非破壞性的方式表達情緒。
當我和Kimi一起閱讀繪本的時候,我會有情緒出來,讀到一些有感情的故事會掉眼淚,她就把燈開得很亮,摸我的眼睛,問我:“媽媽你哭了嗎?”
遇到一些傷心的事情,我一定會告訴她傷心的原因,這就給孩子榜樣——媽媽是這樣表達自己的情緒,她就會學用這樣的方式。
同時,當我真的用不正當的反應模式去面對孩子的情緒了,事后,我就會對孩子說:“對不起,媽媽會作調整。”
我更喜歡稱以上的四種的父母為情緒指導師,不管叫什么,重要的是一定要讓孩子處理人生中的各種各樣的情緒,讓孩子知道情緒是客觀存在的,如何接納情緒,通過了解讓自己真正的變成情緒的主人。
李中瑩老師說:如果家長能夠協助自己的孩子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稱之為EQ家長,為了能讓孩子做好情緒管理,我自己重新學了一遍情緒理論和智慧,這一點上,我也很感恩我的孩子。
在孩子有情緒的過程中,是非常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的,我相信,我們會和孩子一起穿越情緒,真正成為情緒的主人,這樣持續去做,孩子行為上的問題就會減少,親子關系會越來越好!
那么親愛的家長們,如果今天孩子出現了情緒,你知道怎么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