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
——馮延巳詞《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賞析
春去春來,四季輪回,對于及其愁苦的他,用語言清麗流轉,感情深致含蓄,寫盡了一個“愁”字,也成為了他有名的詩作:
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詞人說誰說閑情意致被忘記了太久?每到新春來到,我的惆悵心緒一如故舊。這閑愁使得我整日“痛苦”,我天天在花前痛飲,讓自己放任大醉,借酒消愁,本以為這種閑愁被忘記了,然而四季輪回,愁苦又來了。整日的借酒消愁使得我身體消瘦,對著鏡子自己容顏已改,然而我卻絲毫不為之所動,依然“日日花前常病酒”河邊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樹成蔭。見到如此美景,我憂傷地暗自思量,為何年年都會新添憂愁?我獨立在小橋的橋頭,清風吹拂著衣袖。只有遠處那一排排樹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綽綽,與我相伴。
在詩詞的上闋,兩個字“誰道”反問式的將整文章中所講述的“閑情”引出來。其次訴說了那種以為拋棄掉了,卻忘不掉的那種閑情的愁。古代許多人都是借酒消愁,就像馮延巳一樣,他所描寫道“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這一句引發我們許多的感想與感嘆。這是一種堅持,一種執著。或許我們需要給“執著”這個詞重新下一個定義,執著是什么?執著是一味的去追逐一個東西嗎?不這還僅僅只是堅持。執著的最好詮釋就是馮延巳的那句“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
下闋開頭第一句“河畔青蕪堤上柳”,看似是一句寫景物的詞,是的,沒錯,,就是寫景象,但是“一切景與皆情與”,柳在詩詞中都是一種象征,這是一種綿遠纖柔的情意。“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從年年的堤上柳開始,我的愁緒也開始了。“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走進詩句,嘗試感受作者的孤獨,“獨立”與“小橋”放在一起,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愁苦,營造出了一種悲壯凄涼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