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學習的其中一個方法,但又有多少人開始意識到,這個方法的本身其實也是需要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的,正確的閱讀方法可以令你的學習效率事半功倍,避免陷入像《刻意練習》中所提到的“傻瓜式的努力”陷阱,既浪費時間又難有成效。
在往下讀之前,我們先來結合自身情況做一個簡單的自我測評,幫助你了解自身的水平狀況,能更好的帶著目標,選擇性的閱讀以下內容;
1.你是否很清楚閱讀所帶來的改變,但卻仍覺得堅持并養成習慣對你來說是一件難事?
2.你是否疑惑過,為什么很多曾經閱讀過的書并沒有學以致用,以至于現在回憶起來也印象模糊?
3.你是否疑惑過,很多大咖給我們推薦的那些我們連名字都沒聽過的好書是被怎么挑選出來的?
4.你是否疑惑過,怎樣才算讀懂一本書、懂跟不懂的界限在哪里、懂到什么程度才算懂、怎么判斷自己是否真的讀懂了一本書?
如果上述這些問題是你存在的,或者曾經疑惑過的,那么正好,這本書可以給你想要的答案以及方法;
為什么要讀書?
我們經常聽說過一句話,叫“讀書改變生活”,但讀書是怎么改變生活的,好像沒人告訴過我們,在這本書的開頭,樊登告訴你
“我,樊登,就是一個被讀書改變生活的人”
童年時候的樊登,受數學教授父親的觀念影響,秉承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觀念,把這些除專業外的書籍視為了家里的禁書,導致童年時代的樊登幾乎沒有閱讀的習慣;
也正是因為這段不讀書的經歷,以至于成年之后的樊登跟大部分年輕人一樣畢業、工作,也跟大部分人一樣不可避免的遭遇到了低谷,碰到的難以解決的問題而變得焦慮;
困境里的樊登迫使自己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但苦于沒有頭緒,便想到了讀書,于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拿起了《論語》;
在讀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話的時候豁然開朗,突然覺得論語原來是天下間最大的治愈書;
結合樊登當時所遇到的處境分析,畢業之后最大的困境就是從學生到央視主持人之間的的身份轉換,由于缺少經驗,事事顯得無從下手,而《論語》中這句話正好提示了他,“你真正應該擔心的,是你能不能從這件事中學習到東西”,說來也是,如果你能在這份工作中學習到主持的經驗,那你還需要為不會主持而煩惱嗎?所以,樊登在讀完《論語》之后,心態穩了,不再猶豫,而是想著努力去提升能力,不斷完善自己。
經歷了從不讀書到靠讀書解決問題之后,關于為什么要讀書,樊登給了我們一個最功利,卻又最有說服力的理由:
書是大部分問題的出口,實際上,那些讓你苦思冥想的問題——關于愛情、升職加薪、創業,大部分人都經歷過。而且這些問題中的大部分都已經被人解決,寫成了書。可以說,書是絕大部分問題的出口。所以,如果你正感到迷茫或焦慮,不妨開始讀書。
大量閱讀,答案自現。
想想看,當時的樊登可是一個連PPT都做不好的人,后來卻成功創立了“幫助三億人養成閱讀習慣”的樊登讀書會。既沒有經商經歷,也沒有受過該方面的專業培訓,所用的方法幾乎都是照搬硬套,就是書上怎么說的,他就怎么做,遇到不懂的問題就翻書,雖然書本知識不一定是對的,但總比自己拍腦袋想出來的強,這就是閱讀給他帶來的給生活“增量”的勇氣。
塔勒布在《反脆弱》這本書里說到過,讀書是我們反脆弱的學習方式;
脆弱的定義我們都比較有概念,就像你拿一個玻璃杯,往地上一丟,杯子瞬間成了玻璃渣子,這就是脆弱的表現;
那脆弱的反面就是反脆弱嗎?不對,脆弱的反面是堅強、堅固,就像你拿一個紙團往地上一丟,紙團毫無反應,堅強最多只能算是不受傷害而已,并不算反脆弱;
那什么是反脆弱呢?塔勒布對于反脆弱能力的定義叫做“在不確定性事件中獲益”的能力,就像你拿一個乒乓球往地上一丟,他能借助這種下降的力量形成上升力,這就是反脆弱。
我們脆弱的成因,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無效教育”這位脆弱推手,教育無效是因為“哈佛蘇聯模式”的存在,既哈佛的教授以為自己為哈佛培養了一大批的社會精英,但其實,這些能考進哈佛的人本來就是精英,哈佛大學里教的東西就像“小鳥學飛”。就是把小鳥飛的過程結構成第一步、第二步....然后你只需要按照我說的來,你就會飛了,可是小鳥遲早就是要飛的呀,基本上,現在大環境下的教育都是教小鳥飛的模式;
想象一下,如果圖片中這個紅色衣服的胖子不斷的趴在你耳邊對你發出靈魂的拷問“你焦慮嗎?”你會怎么樣?估計會更焦慮吧,但是沒關系,我們焦慮,是因為這種無效的教育并沒有讓我們具備反脆弱的能力,而是把我們變成了一個單向度的人,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在北京長大的敘利亞人,他跑去跟我說,“我覺得你講書的這個方法特別適合介紹到我們國家去”。我就問他,為什么呢?他說“他們國家為什么有戰亂,為什么有那么多的恐怖組織或者不安定因素,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閱讀量不足。經過統計,敘利亞人均年閱讀量只有5頁”——只翻了5頁也算?他說敘利亞的國民平均閱讀量就這么多。
據他所說,大量的敘利亞人是完全不讀書的。從出生到去世,他們獲得知識的渠道就是別人的講述,比如傳說、故事,世世代代的人就靠身邊人的言傳身教認識世界。所以敘利亞人沒有建立基礎的科學觀和批判性思維,更不知道世界是多元化的。他們似乎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以及從多角度看待世界的眼光。
簡單來說,單向度的人就是只知道物質享受而喪失了精神追求,只有物欲沒有靈魂,對社會只有屈從沒有批判精神的人,這樣的人不會去追求更高的生活,甚至沒有能力去想像更好的生活。
但是學習所擁有的“針對性”跟“主動性”能讓我們從“單向度的人”變成“多向度的人”。
● 第一個是事實。在科學語言里只有事實,只有每個人能看到的事實,每個人通過實驗測試得到了數據才可以進行分析、做決策。
● 第二個是邏輯。事實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什么?什么樣的分析能夠讓你感受到這是一個因果關系?這些知識應該是從小開始滲透的,但大多數人掌握得并不好。
● 第三個是批判性思維。要對所有的事實和結論保持懷疑態度,問清事實和結論的真實性。從事實到審辯式思維的循環,是在思維科學體系中不斷訓練的思維方式。
多向度的人能將知識組成思維體系,再轉化為生活能力,用科學的方式去解決生活中一切的難題;
但即便這樣,很多人卻仍不讀書。
不可否認絕大部分人其實是擁有學習、進步、閱讀的欲望的,但是最后往往堅持不下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閱讀是一件需要毅力的事。它不僅需要你花費不少金錢去買書,而且,最重要的是你還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讀書,成效還有可能不明顯;同時閱讀是一個辛苦活兒,它特別需要閱讀者做深度思考。對于很多人來說,教育環境使然,思考成了一件稀缺品,再加上需要堅持,成為習慣,閱讀就更是難上加難。
一方面,淺嘗輒止的閱讀沒有樂趣,另一方面,知識得不到有效的轉化,難見成效。
1.讀書沒有用
翻看歷史,你會發現每個時代幾乎都會有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出現,從最早的孔子的得意弟子向老師提出的疑問:“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到梁元帝焚書坑儒,再到民革時期提出的“越讀書越反動”鼓勵人民用勞動創造價值等等。如果你仔細推敲會發現這些論據根本站不住腳,特別是在今天這個知識在不斷地被淘汰、更新的時代。“Keep learning”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通過讀書,我們可以用最便捷的方式跟更多的人對話。這樣,我們的視野就會變得更加開闊,而不是僅僅局限在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這些人和事中。讀書無用,肯定是最大的誤解。讀一本書,幾個小時或幾天的閱讀就能掌握一個人幾年甚至幾十年所總結的智慧,怎么可能會沒用?
2.讀書過分追求有用
這一點和第一個誤解似乎是對立的,但不妨礙它依然是一個誤解。
如果一個人讀書,是為了讀了以后讓書來幫自己解決實際問題,不解決問題就氣急敗壞,那他就完全誤解了書的作用。書只是催化劑,只能助力,最后能不能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你自己。如果完全功利地去依賴書,就會落入“讀書功利化”的陷阱。
知識本身是非常有用的。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讀一些詩,讀一些哲學,似乎在生活中起不到多大作用,其實它會潛在地影響我們對事物的判斷。
讀書無用以及讀書過分追求有用這兩種誤解,都是在“極端”看待問題的方式,以至于不能在正確的位置去認識跟理解讀書這件事;
3.有的書讀不懂?
很多人可能會下意識的認為,讀到一本暫時還讀不懂的書,完全就是浪費時間,因為讀不懂,就更不可能談得上收獲以及感悟了,但是,當你艱難的攻克完一本看起來不容易讀懂的書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可以看懂更難的書,因為這個過程其實是在不斷的練就你的自學能力,如果一本書讀得太舒服了,反而容易令人故步自封。
讀不懂絕對不是一個固定的狀態,這只是某一刻的情況,要相信,慢慢的自己就能讀懂了;讀不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你理解力的池子太淺了,或者你的經歷還不夠還不能理解作者所表達的等等;所以,遇到一些讀不懂的書不要緊。如果一本書所寫的內容都是迎合你的需求、增加你的自我崇拜感、放大你的欲望、跪求你的認同,那么你一定要小心了,因為它不止想賺你的錢,還想讓你變得更傻;
4.讀書是自己的私事?
把讀書當作私事,這個行為太過封閉。
這往往是很多人不讀書的借口。其實,讀書是需要有朋友一起交流的。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把讀書當作一個很愉快地與人交流的方式。和更多的人一起交流,大家共同進步,也有助于打破閱讀的舒適圈。
5.一個人讀書效率最高?
對大部分人來講,“孤獨”地讀一些有難度的書,效果是非常不好的。
如果有更多的機會獲得他人的指點,獲得別人對書的內容的提煉,或者有比你水平更高的人幫助你去解讀一本書,我覺得這都是值得高興的。我們既然能在上學的時候聽老師講課,為什么不能聽別人介紹一本書呢?所以,你不必存有這種精神潔癖。
讀到這里,可能很多人對于最后兩個關于讀書的誤解還不是太了解,覺得它們太過相似,又似乎缺少說服力,但是沒關系,我刻意沒有把他們寫的太過詳細,是因為在下一篇中我將介紹的“樊登讀書法”會以實操的角度解除你的疑惑。
因為篇幅原因,為了方便閱讀我把文章拆分成了三篇,分別是:
《如何讀懂一本書Ⅰ》:為什么要讀書?
《如何讀懂一本書Ⅱ》:樊登獨家科學讀書、選書方法;
《如何讀懂一本書Ⅲ》:如何講書?從知識輸入到知識輸出者的身份轉換;
我將于文章發布次日更新剩余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我的頭像閱讀剩余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