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肉,是川北老家一道地道的家常菜,這道菜最大的一個特點,就如它的名字一樣,特滑。餐桌上,倘若你只憑一雙筷子便能將一坨滑肉快速、平穩地送進嘴里的話,那么我在此恭喜你,你用筷子的功夫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歩了。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鄉下的物質生活極其匱乏,想要吃餐滑肉,就得等到吃酒席,或者家里有客人來了,才能吃上一點,但那些份量很少,根本就吃不過癮,只有等到冬天殺年豬時,才可以飽餐一頓。
滑肉雖說是一道家常菜,在我們哪里,但凡會做飯的人都會做這一道菜,但是,會做歸會做,做出來的味道和口感卻大不一樣。這就好比普通女人和美女一樣,大家都是女人,甚至一樣的穿衣打扮,可是,美女就是美女,人家那小身板,小蠻腰,以及舉手投足之中,透露出那風情,那韻味,可是普通女人不能比得上的。做滑肉也是一樣,同樣的食材,,可有的人做出來不僅外觀絲滑,吃在嘴里又綿軟,又有味道,讓人吃得欲罷不能,一碗下肚,還想著再來碗,而有的人做出來的滑肉,外表黢黑,而且還疙疙瘩瘩的,吃到嘴里也硬梆梆的,如同嚼蠟,這樣的滑肉,吃了一筷子,你便沒了伸第二筷的欲望。
在我的記憶中,婆婆做的滑肉是我所吃過的滑肉中最好吃的。
記得第一次上先生家去,就吃到了他媽媽做的滑肉,那些個頭均勻、顏色透明滑肉裝在一個白色的大瓷碗內,里面還配有些被切成條的絲瓜,澆上紅油,面上再撒上些蔥末、香菜末,紅油的紅,搭配上蔥末和香菜未的綠,再加上那撲鼻而來的香氣,很是誘人,那一次雖然是第一次去他家,可我早把老媽教我的要做一個淑女的叮囑忘到九宵云外去了,放開肚皮,大快朵頤地把那碗滑肉消滅掉了。以致于結婚后,每次去婆婆家,她總會用心的做幾碗滑肉出來給我吃。后來,先生兄弟姊妹五個的小孩先后出世了,逢年過節,大家聚在一起,不管家里的飯菜有多豐盛,可婆婆總會用大鐵鍋,煮上滿滿一臉盆的滑肉,而且在還沒開餐前,婆婆總會用小瓷碗給小孩子們先舀上一碗滑肉,讓這幫小人兒先墊墊肚子。我知道婆婆這樣做是心疼她的孫子們,生怕他們挨餓,想想婆婆,在四十出頭時,公公便生病離世了,堅強、能干的婆婆每天起早貪黑,硬是領著哥姐們修了兩座大瓦房,還把五個兒女的婚事都辦得妥妥的。而今,終于兒孫滿堂了,她豈有不疼愛他們的呢。
我與先生認識時,婆婆已是快六十的人了,可她真的是一個勤快的人,盡管兒女們都已成家立業了,她本可以不用再辛苦地操勞了,可她總是閑不下來,田里的水稻她年歲大了,不方便種,可是,土里面她都未拋荒,全用來種油菜,種紅薯了。
每年的九月,婆婆便會把紅苕從地里挖回家,細心地洗掉上面的泥土,那些被洗凈的紅薯,身著粉紅的衣服,用刀輕輕一削,便露出了白白的紅薯肉,若用嘴一咬,便滿口的清甜。婆婆把洗好后的紅薯用水桶挑到有粉碎機的鄰居家里去打碎,再弄回家用濾布將紅苕渣和淀粉分離開來,然后,再將雪白紅苕淀粉曬干,收好,以備以后做滑肉吃。
正宗的滑肉,必須要用純正、上好的紅薯淀粉來做,倘若,紅薯淀粉摻了其他的雜粉的話,做出來的滑肉就會糊湯,不好吃。每次婆婆做滑肉時,她都會先把瘦肉切成細絲,然后加上鹽、姜末、蒜末、豆瓣醬等調料,拌勻放十幾分鐘,讓其入味,然后,再加紅薯淀粉和水調成不干不稀的滑肉糊。滑肉是否好吃,關鍵就在調滑肉糊這一道工序。
滑肉糊弄好好,水燒開,將滑肉用手弄成小坨小坨地放在開水里煮,待到全部浮上水面時,滑肉便做好了,起鍋,盛在碗內,澆上紅油,撒上香蔥和香菜末,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滑肉便做好了。
此刻,夜已深了,躺在異鄉簡異的鐵床上,腦海中便想起了多年前婆婆站在灶臺后給我們做滑肉吃的情景,想著滑肉的美味,還是忍不住咽口水。自打十一年前先生病逝后,由于常年在外打工掙錢養家,我去婆婆家的時間并不是很多,但每年春節,我總會帶著一雙兒女去婆婆家看望她,每年的餐桌上,照例總會有一大盆美味的滑肉。只是,現在婆婆年事已高,做事已沒了從前那樣利索了,去年春節回去,大嫂,二嫂在廚房里忙著切肉絲,做滑肉,我坐灶門口燒火,而婆婆則在灶臺邊開心地看著嫂嫂們做滑肉,一臉的幸福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