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間的道理可以被命名,但不能被一直這么命名;這道理可以被我們所表達,但不能一直這么表達。混亂,是這世界天地萬物形成的最初的模樣;宇宙間運行的規律,是萬物形成的根源。在長期的混亂中,觀察秩序的奧妙;在長期的秩序中觀察秩序的邊緣。這兩著來源相同而名稱不同,這真可謂是奇妙玄幻,而這奇妙玄幻上面又是奇幻玄妙,玄妙之深遠便是萬物屆根源的大門啊。
這就像是我們我們身邊的規章制度,我們可以理解它為"有"。而透過規章制度所表現的"現象",我們可以觀察規章制度的邊緣,就像在社會中,那些犯罪份子無時不觸碰著法律的底線。而當我們的周圍處于一片混亂的時候,我們又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制度的重要性,于是我們就學會去分析事物的本質。而混亂給了世間萬物的形成提供了條件。而秩序的形成為世間萬物的形成作出了襯托。制度,我們可以理解為哲學的產物,而哲學的上面還有陰陽五行學(解釋了事態萬物,比如佛經,道德經。而相對的思想主義僅是治理國策所用)。所以陰陽學上面還有更加玄妙的學說,而這些學說的根源就想一個展開的大門。
我們總在感嘆和平的寶貴,而和平就建立在秩序的基礎上。我們渴望和平,但一個新的世界觀"熵"(熱力學第二定率。根據能量守恒定率,這世間處了能轉化為可利用資源外,其余熱量終將轉化為一種叫"熵"的不能利用的混亂體,而這混亂體在不斷增加,意味著隨著越來越多的熱量轉化為熵,這世界將會慢慢陷入混亂之中。而"熵"慢慢也不再是熱力學名詞,它開始慢慢出現在周圍的各行各業)拉開序幕時我們才明白這世界就是在無限地由盛轉衰,世界終歸會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而隨后有一種補充式的說法叫"反熵"。如果把"熵"成為"無",那么"反熵"(指在混沌中建立起新的秩序,比如"從晚期清政府這個'無'到秩序的反熵而最后形成的新中國成立的這個'有',)則為"有"。而這反熵的建立就在于"生命意識,創造",所以我認為生命意識的創新性就是"反熵"。
從混亂中尋找創新性質建立秩序,就是在觀察秩序的本質。這就像我們學習,從不懂到理解,就可以理解為這么一個過程。而隨后在現象中觀察事物的邊緣,也就是不斷的把理解了的知識點,反復套用于生活來觀察知識點的邊緣。數學家給我們一個公式,而我們反復套用這個公式,來增加對這個公式的認識,尋找這個公式不能成立的基礎,也就對這個公式理解了。這就是"以觀其繳了"。而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也就是這個意思。"有"與"無"就像一間大門,開啟了我們對此的無盡研究與琢磨。學者用"現象"證明"本質",智者用"本質"表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