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I:
what:溝通構成要素——直面感受、陳訴感受,不要以看法代替感受
why:感受和看法區分開來,明白自己和溝通對象的感受,才能真正聚焦問題、解決問題。
how:第一步:明確感受,第二步表達感受,第三步明確原則和解決辦法
A1:
我好像經常有情緒失控的表達。就好像今天早上遇到孩子磨蹭問題:小孩7點過就起床了可半小時了還穿著睡袋四處轉悠,自己不穿衣服也沒人督促,外婆床上看平板、爸爸打游戲時限任務、我在收拾自己。我就會對外婆說“早上時間不等人”“我等不了你們了”“你們只有坐公交車上學了”。其實這樣說一點不解決問題,我只是把自己的煩躁和不安表達出去了,而沒有把我的焦慮,覺得小孩沒形成抓緊時間的習慣、覺得早起做事沒有節奏和安排的感受好好地和家人表達。更重要的是,也沒有把小孩的感受好好分享,強制或暴力溝通可能會越來越排斥。
A2:
遇到小孩溝通的情況,要加強感受表達和詢問。
像早上,首先以選擇題的方式詢問孩子感受的方式引導他習慣的培養:比如你想喝奶瓶還是起來在桌上喝奶的,穿衣服你想自己穿、媽媽穿還是爸爸穿呢,你喜歡穿那件衣服呢。
其次,加強看法和必須的引導:比如對于他特別排斥的洗臉,我必須堅定的告訴他,必須要洗臉搽臉了,你想洗溫水還是涼水。比如不想穿衣服,先和他分享下不穿衣服的感受再告訴他不穿衣服的后果。
最后,我覺得早起家里磨蹭很大原因就是人多了,而且孩子依賴父母。要不,在家管孩子,外派不插手;要不早起不在家,孩子沒有依賴只能聽外婆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