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以前經常說自己是個不善于做計劃的人,問我目標是什么,往往得不到答案。因為我是壓力恐懼者,在無壓的狀態下往往會收貨更好的結果,這樣隨性,順其自然的過不好么。可是我最近在反思,也許目標真的很重要,因為,隨性得過,也并不那么開心。
最近有三個同事的故事對我的觸動挺大的。
02
第一個,S君。
我第一次見到S君是在工作的第三年。我作為校招的學生,在這個龐大的企業做了兩年不輕不重的事情,才被委派了件相對比較正經的業務,這個業務全中國區只有我這么一個剛經過培訓的“小姑娘”,可見這個業務有多重要。整個業務的售前、執行、售后全由我一個人負責,只是在執行階段需要協調另外一個部門的人幫助我做一些現場測量的事情。S君就是那個部門做現場測量的工程師之一。
我這個人,潛意識里根深蒂固的“長幼尊卑”的觀念很強,雖然項目里我是負責人,但面對這些資歷比我豐富又比我年長的工程師們,往往擺不出架子指揮他們做什么,所以在這兩三天的現場測量過程中,我自己往往親力親為,有需要重測的地方也不好意思再辛苦大家,其中經歷的困難和身體的傷痛都是一筆辛酸的財富,這是旁話,不表。
一般的工程師往往機械的執行我的需求,但有時并不嚴格,對于他們的偷懶我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為我一直覺得這種現場執行的工作真的很辛苦。S君和別人不一樣,首先就是對待工作的態度,往往特別積極,他不是簡單的執行我的需求,他會在執行的過程中思考這個動作的意義,與我探討。如果有可能會影響結果的的不準確測量,他會主動的提出再測一次。有S君在的項目,我往往會輕松很多,也更有干勁。
S君很喜歡提問,問我很多這個業務相關的問題,即使我認為他的工作內容可能永遠也用不上這些,不過因為有人對我的業務感興趣,我也開始覺得自己的工作有點價值,總是毫無保留的與他解釋。項目結束后,他找我拷走了這個剛起步的業務相關的所有資料。
按一般勵志小說的套路,應該是這個業務后來發展壯大,S君自學成才抓住機遇,成為這個領域的大拿。不過這不是小說,現實是,這個業務一直不被中國區看好,只兩年時間就銷聲匿跡,我也早已開始負責其他的業務。
那個項目結束后兩年多,S君轉到系統方案部門,跟我成為了一個團隊的同事。我當時就有一種“我就知道”的了悟。雖說是同一個公司,享受同樣的福利,但是執行與方案兩個團隊就好像幕后與幕前,好像供電局里爬電桿的和坐辦公室的區別,風光的往往是幕前的,辛苦無名的總是幕后。這對于原來做執行的人,往往算是一次華麗的轉型,一次成功的職場升級。我認為這是S君應得的,是他自己贏來的。
在這個期間, S君仍然是求知若渴的態度,喜歡接觸新事物。當時我負責的產品仍然屬于公司的邊緣產品,雖然必不可少,但是銷售額太少,市場需求量不如其他產品,往往也不受重視。S君在以前做執行的時候就積累了一些知識,轉來之后也會主動問我相關的問題,竟然快速的成長為了他所在區域該產品的大拿。
又過了兩年多,我聽說他要轉為銷售的消息。這次有一點點驚訝。突然發現,看似是S君天生主動學習的性格和積極的工作態度為他帶來了職業發展,其實S君自己可能有著清晰的職業規劃,也許5年前在我們做現場執行的時候,他就再為有一天成為最前線的技術型銷售做準備。畢竟在我們公司,從幕后的現場執行人員轉型成為主流業務的銷售是比較少見且困難的。
S君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企業打工者,但是我佩服他,雖然他沒有成為什么大經理,沒有手下管著多少號人,但就是這樣一個小人物踏踏實實、穩扎穩打的平凡的故事,讓我看到了一些現在職場中少見的光輝。開始我佩服他,是因為他工作多年還抱著積極熱情的態度。后來我佩服他,是因為他有自己的目標,并且不急于求成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實現。這兩個品質,現在,已經工作多年的我,很慚愧,并不敢問心無愧地說“我有”。
03
第二個,N小姐
N小姐辭職了,今天是她的Last Day。
我跟N小姐不算很熟,雖然工位很近,但今天才知道她辭職的消息,我很驚訝。許久未曾仔細的打量她,瘦了很多,她說因為前一段時間老失眠,診斷說是焦慮。我深有體會,我自己也偶爾失眠,也是焦慮,其中的痛苦大概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吧。
辦好離職手續的N小姐無事一身輕,她灑脫的告訴我,因為焦慮失眠,對自己影響很大,索性就辭職回家帶娃,而讓她焦慮失眠的原因,由她輕描淡寫的敘述中,我得知,應該就是工作。我并不奇怪,因為公司組織架構多次的變動,N小姐現在的工作應該與她理想的工作大相徑庭,工作得不開心,何必再繼續。而她也表示,回家后,也不會排斥其他的工作機會。祝福她能找到稱心的工作。
我一直避免自己成為一個抱怨者,但確實最近工作的不開心,也看不到未來的發展,原因很多。但我做不到N小姐那樣灑脫,自己處在一個舒適區,想動又不愿動。我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單身,沒有家庭這座靠山,任何改變都充滿著不安全感。當然,對于習慣改變的人,這只是一個借口,我也盼望著沖破瓶頸,又不想一時頭腦發熱做出沖動的決定,如何Move on, 我沒有答案,還在尋找。
04
第三個,G先生
稱他為先生,因為他現在是一家國內著名私業的高層。
G先生與我同齡,出生在八十年代末期,在娛樂圈里,這個年齡層已經是占據半壁江山的扛把子;在互聯網企業也可能是公司大牛,手下帶著多少號小弟;而在一般的傳統且規模龐大的企業,頂多混到個青年骨干已值得沾沾自喜了吧。
我們同一年本科畢業,同時進入我現在工作的這家公司。相比于其他研究生、博士生、海龜這些同年進來的其他校招生,G先生和我算是最“年輕”的,G先生的學校貌似也不算知名,總之以我弱弱的記憶力,搜尋不到G先生初入職場時有任何亮點的客觀條件。
G先生健談,有與其年齡不符的成熟的自信, 在簡歷漂亮的眾多新進職員中,也不乏為一顆閃亮的明星。
沒多久,G先生辭職了。意料之中,這本不是他的舞臺。這一跳,在500強的名單上跨越了大半。G先生的新職位我有點驚訝,按照我以往對這種職位的理解,應該是具有相當行業經驗的人才能勝任,即使不是,也應該是常春藤海龜之類的精英少年。而G先生,從一個職場菜鳥,一干就是5年。
最近,聽說G先生又辭職了,這一次跳的更高,直接接觸的都是他曾經服務過的公司C-Level的層面。內有嬌妻愛兒,還未到3開頭的年齡,實在是現實版的人生贏家。
工作這些年,常聽到售后抱怨售前,售前抱怨市場,市場抱怨戰略,一層接一層,往往都是覺得自己每天辛苦的干活,別人站著說話就把錢掙了。這些抱怨別人站著說話就賺錢的人,往往都不怎么會說話。
我不知道G先生是不是站著說話就把錢掙了,但說話一定是他的強項。成功的人一定有其原因,我并不知道他經歷過什么,也并未真正了解其他人的工作內容,對G先生是否擔得起這份榮耀,我不予置評。與G先生不長的共事經歷中,唯一給我留下印象的就是我開頭提到的那與其年齡不符的成熟的自信。
無疑,G先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也是有著清晰的規劃,并且因為自己天生的優勢,跳的更快,更高。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覺得他與S君一樣,都是目標清晰,善于把握機遇的典范。
05
“知道許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S君、N小姐、G先生的故事也許只是各位看官的一份在上班路上的雞蛋灌餅,吃了精神百倍,但很快又餓了,不吃也死不了。
我希望有一天能有一篇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