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東讀書的時候,選修了一門書法課,就向一位舍友借他的書畫氈(他之前選修過,所以有這東西)。舍友說,就賣給你吧。我說,我跟你借用一下就好了?,F在想來,這可能是我這輩子說過的最厚臉皮的話了。于是我真的就“借用”了舍友的書畫氈,整整一個學期。
這事兒當時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妥;后來出現了“伸手黨”這個詞,我也習得了“付費就是撿便宜”的概念,這才驚覺當時的行為大大的糟糕,那不就是活脫脫的一伸手黨嗎!那哥們后來跑美國去了,而我每想起此事,自己就羞愧得無地自容。
想一想,我當伸手黨不僅這一次,也不是一次兩次。當了伸手黨已經糟糕了,而更可怕的是:自己當了伸手黨,還渾然不知。我后知后覺,總算幸運地醒了,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迷糊著呢?
我在已經知道“伸手黨”這個概念的情況下,有時還照樣掉坑里去,是因為對什么是“伸手黨”沒有清晰的定義。我后來自己做了一個界定:自己不做功課,卻希望別人提供答案;自己不想支付代價,寄望于向別人索取——前者看著像勤學好問,實際上是怠惰偷懶;后者看著是善用人脈,實際上是占別人便宜——這就是伸手黨的行徑。
自從劃了這樣一條清晰的線,果然就比較有效地管好自己,不亂伸手了。多百度,多刷卡。凡事自己能解決的,堅決不麻煩別人;花錢能解決的,堅決不拉朋友、托關系。
有一次表妹去香港,老婆想托表妹帶些奶粉回來。她這念頭剛冒出來,我馬上把它打消了。幾罐奶粉,國內買就是了,何必麻煩人。我希望自己的表妹在香港開開心心地玩,不需要給任何人當信鴿、當快遞、當搬運工。
前些年感覺自己的Office用得不夠精熟,常碰到不會的操作,拉低了工作效率。問人吧,肯定不行的,最多問個一次兩次,多問討人嫌。于是問百度,但太耗時間了,而且不系統,容易忘。咋整?最后花錢買了個課程學習去了。我當時是這么想的,這課程哪怕把我的效率提高一成,長期來看這錢花得就不冤。后來發現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用自己的工資去套算一下,這課程幫我節省的時間價值遠高于學費,更妙的是還不用求爺爺告奶奶地欠人情。
基于不做伸手黨的理念,我后來養成了一種習慣:同學朋友結婚,我如果不能到場,要托其他朋友帶紅包,我一定第一時間打錢,而且在說好的數額之外另加一個百分點。有一次老婆發現了我的這個“怪癖”,問我為什么。我跟她解釋:人家可能要跑銀行去取現金幫你包紅包,這要花時間的,對吧?還得幫你買個紅包袋,對吧?還得幫你寫名字,搞不好還寫賀詞,還要幫你送到新人手上,都要花精力的,對吧?我說,這一個點只是表個態,意思一下而已,根本填不了他們花的成本。她笑我太見外。也許吧,我就當求個心安吧。朋友們如果真覺得見外,完全可以再退回來的嘛——呵呵,開玩笑的。
除了自己不當伸手黨,我覺得還要堅決地對旁邊的伸手黨說不,必要的話還應該教育一下——當他們向你伸手的時候。這也是為大家好,伸手黨是不能慣的。
曾經有個朋友跟我吐槽,說她一同事老找她提現金,就是用微信轉錢給她,跟她換現金。她說一次兩次還好,但是老這樣她就煩了,后來就斷然拒絕了。我當時不以為然,多大點事呀,人家又沒要你的錢。不成想,后來同樣的事居然讓我也碰上了,我同樣煩了,同樣斷然拒絕了。之后我們見面又說起這事兒。她說,尤其不能忍受那同事心安理得的樣子,麻煩人還覺得理所當然,完全當她是一提現的機器。她說,這表面上看很公平,但現金又不會自己跑到錢包里來,還不是要人跑銀行去???你占用了我的時間,占了我大便宜,知道嗎?
有了這次的教訓,我對伸手黨的態度就堅定多了,如無特殊情況,堅決回絕。你們自己動動手、動動腦就能搞定的事就別來煩我了。
之前有人找我要個信息、要個資料,我都不厭其煩地提供(雖然很多東西他們也能接觸得到)。后來我就不直接提供了,但是會清楚地告訴他們在哪里能找得到。至于word、Excel的操作,問百度,自己動手去。我們自己盡量不麻煩別人,卻讓別人不憚于麻煩我們,這可不行。
人的惰性能嚴重到什么程度呢?
我通知事情一般是郵件群發,再加QQ群里通知,夠周全了吧!到這份上了,還會有人一見面就問我,那個報告什么時候交?那個會在哪里開?那個……不是,我寫郵件寫得那么辛苦、寫得那么清楚,都沒人愿意認真看嗎?這是對我勞動的極大不尊重。碰到這種情況,我一般會冷靜地跟他說:回去看郵件,有不認識的漢字可以來問我,我會教你怎么問百度的。
現在還不時有人在朋友圈里拉票,什么七大姑八大姨爸媽叔伯子侄外甥……我一般都當作沒看到,就算了(其實還是投過1票的,因為收了紅包,搶到了6塊錢。收買我還是很容易的~)。還有人會特別貼心地發到個人的聊天信息里來。這種情況下,對很熟的朋友,我會跟他開個玩笑:我的票很貴的,50塊起,先收錢后辦事。他們都聽得懂,也就過去了。對不熟和沒把握的,只好直接無視了。在我看來,這也是伸手黨的行為呀。
對微信朋友圈拉票行為,有一次聽到了羅輯思維CEO脫不花的解決之道。她說,如果萬不得已要幫孩子拉選票,她會和孩子一起做一桶檸檬水,帶到街邊去擺攤,路過的人掃碼投一票就送一杯檸檬水。這思路就讓人擊節嘆賞。不見得人人都喜歡檸檬水,但是至少讓孩子知道,凡事都是有代價的,對想要的東西要換取,而非索取。
拒絕做伸手黨,也別慣壞了旁邊的伸手黨。這對大家都好,對“伸手黨”尤其的好。
其實,我們每次當伸手黨,都失去了一次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歷練,這是對成長機會的棄絕;每次當伸手黨,都是在從人情賬戶里往外提款,人情可是最經不起透支的。
伸手黨們,該收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