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高中哲學老師說,他大學四年只記住了教授一句話,他又送給我們,“不能改變環境,就要適應環境”。
當時頗不以為然,認為這句話過于強調適應,實在過太消極。
這么多年過去了,剛剛體會到這句話的威力,以及蘊含的心理學精髓。
先區分智力和智慧兩個詞語
發展心理學認為,智力來源于“活動”,也就是社會互動,例如嬰兒最要緊的就是多活動,多互動,有益于心理智力的發展。而智慧來自什么呢?皮亞杰認為“智慧即適應”,智慧來自對社會環境的適應。
人是社會動物,智力發展離不開正常社會化,也就是與人互動,由此可知小時候關系影響個體終生。與此反例則是,印度狼孩故事,被狼群撫養長大的孩子,回到人類社會再也無法發展正常智力,只能是“孩狼”。
這里的智力,包括普通人具有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性,以及心理狀態,即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情感、意志、注意和意識、需要動機、能力人格等等。
而智慧則是普通人具有的心理屬性基礎上,還要具備適應環境的能力。也就是說,智力是本能的被動的消極的,智慧則是能動的積極的。
用與環境的關系來說,也就是社會化水平而言,智力類似改變環境,智慧則是適應環境。
再說改變和適應的區別
看起來,改變環境大氣、勇氣、浩然正氣,恰如偉人所言“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是表達精神斗志,但不是讓我們固執于此。
生活中,我們習慣的本能的做法就是改變環境,改變他人,改變規則。
比如有人說了不中聽的話語,我們立即就想反駁;有人踢了我們一腳,我們本能會還他一拳;有人諷刺挖苦,我們反唇相譏。
但是適應環境要更進一步,試圖通過改變自己而非改變環境來適應這個社會。
事實上,我們都是社會動物,看起來言行獨立自主,實際深受社會潛在影響,比如風俗習慣、法律法規、道德要求、理想目標,這些那個離得開社會呢?
如果說改變是剛強,適應則是柔軟,老子說“以柔克剛”。
心理學訓練人永遠是“主動示弱”,是“強者才示弱”。
看起來改變環境很硬氣,殊不知這僅僅是本能表現,信奉的是拳頭,是叢林法則,是低級動物規則。
只有到了適應環境水平,看似柔軟示弱,卻非常韌性頑強,因為這需要克服本能,利用大腦理性從事,是智慧交鋒,是高級動物規則。
適應環境絕不是一般人認為的軟弱,注意“示弱不同于軟弱”。
皮亞杰認為適應就是認知結構不斷變化的過程,認知結構即圖式。個體在生活中,就是與環境打交道過程,出現了對圖式的“同化和順應”,以達到平衡化。同化就是改變環境,用環境信息豐富圖式,順應則是被環境改變,原來圖式變成新圖式。同化是量變,順應則是質變。
最后區分到底以誰為中心
衡量我們心智發展水平的一個指標,就是生活中以誰的需要為中心。
改變環境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是幼兒期的典型心理特點,心理發展處于皮亞杰說的前運算階段。
多少成年人,哪怕活到七老八十,很多心理年齡永遠處于幼兒期。
與此對應的,則是適應環境的能力,意味著以他人為中心,這是兒童期開始的心理發展能力。
心理學有句經典:改變別人是上天的事情。由此戲謔說,改變別人是神經病,改變自己才是神!
能夠適應環境,意味著適應社會要求、認可別人觀點、以他人需要為中心,就能在不能改變環境時候,靈活做到適應環境,示弱處事!
因此,讓我們再次回顧這段著名祈禱詞:
給我一顆勇敢的心,讓我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
給我一顆平靜的心,讓我接受那些不可改變的;
給我一顆智慧的心,讓我區分那些是可以改變的那些是不可以改變的!
智慧就是區分,智慧就是適應,適應就是脫自我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