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搬家,我應該是四歲。土木結構的新房。門前有條鐵路,每天上午一班,下午一班客車,晚上還有貨車經過。客車是綠皮火車。每次經過門口,蒸汽機頭都會喘著粗氣,冒著黑煙。嗚嗚嗚嗚的叫喚著。那時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和小伙伴們跑到火車洞口,數著一節(jié)節(jié)的火車鉆進山洞。下雨天躺在床上,火車經過時,那床會顫抖,一振一振的,聽著火車那況且況且的聲音,屋頂的瓦片雨水嘀嘀噠噠響,一首美麗的交響樂!讓人陶醉,催人入睡。
門口的一點空地,爸媽種上了各種時令蔬菜,養(yǎng)上一些雞鴨。我的任務就是每天把爸媽備好的飼料倒在盆里。那些年的雞鴨吃的就是米糠伴青菜,還有就是家里的剩飯。哪有現在全能飼料吃?逢年過節(jié)時,燉上一只,滿屋飄香,那個香味到現在還讓我忘不了。
門口這片空土也是兒時玩伴的樂土。捉迷藏,抓蛐蛐兒,甚至于花生熟了,約上幾個小伙伴晚上打上手電筒,偷花生吃。每次偷花生,總是挖出花生后,把花生偷了,還把花生秧種回土里。過幾天,花生秧慢慢黃去。鄰居家的大媽總以為是老鼠之類的偷花生。時間久了,大媽們也知道真中的道道。只是不點破罷了,任由我們幾個小伙伴們瞎造。兩排房子住了十一戶人家。那些年還沒有計劃生育,每家都有幾個兄弟姐妹。好幾戶都是四個娃。那時的孩子沒現在的金貴,基本屬散養(yǎng)的狀態(tài)。白天大人們都要上班,孩子們都是大的帶小的。大人下班后,忙著種點菜,大孩子們早早就學會了帶弟弟妹妹,還要幫家里做家務。孩子多了,熱鬧也多了,大人們三天兩頭都在處理孩子打架的事。久了,大人們也習慣孩子間的打打鬧鬧。慢慢的孩子間的矛盾都是孩子們自己解決。
慢慢的,時間一年年過去。父輩們也老去,當年的娃也個個成家立業(yè)了。一戶戶的搬走了。留下的童年那些回憶。房子也破舊不堪了。搬走那年,我十九歲。十五年的回憶,就在那兩排老房子里。當年梳著大辮子的小芳,還有那些打打鬧鬧的小伙伴們,你們在他鄉(xiāng)還好嗎?你們還記得那年的綠皮火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