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世界電視史上最長的談話,200個問題,連續9小時采訪。節目的名字叫《長談》,還有一個副標題叫“讓我把話說完”。看完這個節目后,確實感觸良多,顛覆了很多以前對羅永浩的標簽化的理解。比如情懷就是外界常有的對羅永浩的一個誤解。當然他身上也有很多缺點、不足,但這些年來他一直在學習和成長,創業的四年讓他經歷了人生的一個蛻變。以前他在人們的印象中可能是“英語老師”、“相聲演員”、“文青”,但看完《長談》后,我認為可以再加上一個了——“企業家”。
企業家往往會在外面表現出一個旗幟鮮明的形象,一些個性化的標志。比如喬布斯的尖銳、李開復的謙和、任正非的勤奮等等,但實際顯露在公眾視野中的可能只是他們個人真相的冰山一角罷了,而我們往往忽略了很多優秀的企業家的一些共同特質。
看完《長談》后,我對羅永浩感觸最深的是他身上的三個特質:善于思考、持續學習和有夢想。
1.善于思考。
我們所處的世界雖然有幾十億人,但是我們每個人基本都是通過對周遭環境的認知來判斷這個世界的,因此不可避免的會有以偏概全的認知局限。不過幸運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如此偉大的時代,通過互聯網,可以把我們的認知延伸到整個世界。但新的問題就來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果獲取有用的數據、知識?如何根據這些數據、知識來進行正確的判斷?
這種問題大到投資、并購,小到市場調研、需求分析,都需要合理的去分析、篩選信息,并據此作出判斷。盡管很多時候我們只能依靠不完整的信息去判斷,但邏輯思考可以使我們正確的概率“最大化”。邏輯能力是分析能力重要組成部分,而分析能力可以說是一切能力之王,它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從已知去往未知。
2.持續學習。
羅永浩在訪談中提到的他的三個成長的模式。一個是脫敏,一個是向投資人、朋友詢問、學習,一個是自己讀書。后面兩者都是主動地、持續地學習。
脫敏是一個醫學名詞,是用于治療由過敏原導致的過敏反應的方法。即通過注射少量變應原,誘使致敏細胞僅釋放微量活性介質,而不引發明顯臨床癥狀,短時間內多次注射,可使致敏細胞內活性介質逐漸耗竭,從而消除機體致敏狀態【摘自百度百科】。說白了就是讓人不停地接受過敏物質的刺激,刺激得多了,人體就慢慢適應了。我們以前都以為那些成大事的人都是天生從容不迫,能心平氣和地應對各種局面的人。但羅永浩用他親身的經歷說明,心平氣和很可能只是成長的結果,成長的過程中也是遇到很多當時根本淡定不下來的情景。只是經歷多了,見慣了大風大浪,以后再遇到這種局面時,就能淡定了。
向投資人和朋友咨詢是羅永浩近年來常用的一種學習方式,甚至不惜遭到打擊也要經常去“犯賤”。節目中的采訪記者羅振宇也高度贊同了這種社交化的學習方式。我們在牛人身上看到的其實往往是“理想中的自己”的影子,而親眼看到有活人做到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一個很大的鼓勵。自然界的動物小時候的學習就是靠模仿,看到爸爸媽媽、兄弟姐妹都做到了,那他會覺得自己也能做到得。模仿就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學習方式,更別提我們人類還可以通過語言溝通進行學習,因此向牛人取經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學習方式。
在訪談中,羅永浩提到他會讀不同領域的書去學習,比如他在工業設計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主要就是通過讀書學習的。他甚至在得到app新開的專欄《羅永浩干活日記》中列出了一個他心目中的創業者不可不讀的書單。巴菲特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說的話:“我從來沒有看到周圍的聰明人有不喜歡讀書的,一個都沒有!”。讀書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廉價的學習方式。很多好書都承載著牛人多年的智慧結晶,濃縮了牛人多年來對某一領域的深入思考,閱讀好書,也是向牛人學習知識和思考方式。
3.有夢想。
羅永浩在訪談中談到了自己創業的動機。一般人可能覺得創業就是為了掙更多的錢,實現財富自由。但這對于羅永浩來說并不是目的。因為賺錢對創辦錘子科技之前的他來說,已經不是一個問題。對他來說最快的賺錢方式其實是簽一個脫口秀的合同,一年可以拿上千萬的收入,并且工作不累,自己也喜歡。
那為什么要苦逼地去創業呢?而且還備受質疑的堅持呢?創業之前,羅永浩的生活是這樣的:周一到周五每天看一場演出,每天都和朋友相約在外面一起吃飯、聊天,然后周末去培訓學校上課。創業之后,羅永浩過的是這樣的生活:每天只睡3到4小時,并且常常因為工作原因睡在單位;閑余的時間基本用于讀書學習;因為時間有限,基本不和生意往來之外的朋友吃飯、聚會。這幾年雖然融了一些資,但是企業一直在虧損且前途不明,在企業最關鍵的時候,他與妻子還以個人名義簽了一個九千多萬的外債,就算企業跨了,這個債也將一直伴隨他終身。這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壓力啊!
為什么要這么苦呢?不是名,也不是利,只是因為——有夢想。他希望自己能夠真真切切的影響和改變這個世界,希望能夠通過“錘子科技”的努力使得某一領域的發展速度提前3到4年。喬布斯如果沒有設計出蘋果手機,智能手機最終也會進入人類的生活,但是因為喬布斯的存在,使得這個劃時代的產品“超前”地出現在了人們的手中。在老羅眼里,這就是一個科技領袖的最大成就,也是他的畢生夢想。
訪談中,羅永浩談到了他在創業過程中的一些心得:
“對技術攻關要有敬畏之心。”
由于羅永浩不懂技術,作為錘子科技的大產品經理,他對技術一直心存敬畏,對技術人員也很尊重。在這方面他有過很多血的教訓。比如一開始設計產品功能時,以為這個功能是可以實現的,結果做到一半時發現做不了,只好臨時改方案,改來改去,產品最后交付的樣子已與最初的設計樣稿差別很大了。產品發布時,面臨外界的一些質疑,比如“M系列抄襲蘋果”,羅永浩是有苦說不出的。
他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式是,花大量時間、精力用來找人,找一個在圈內有知名度、公認的比較靠譜的技術人員來幫他把關產品技術實現問題。羅永浩認為,如果一個事情自己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都做不好,那就不應該再費力氣去證明自己了,應該把它交給別人去做,術業有專攻嘛。
“公眾的接受能力是有延遲的。”
人對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是有一個過程的,有的人快一些,有的人慢一些。但總體來說是偏慢的,尤其是比產品經理的預期更慢。公眾對于喜歡、用慣了的東西所建立起的情感紐帶、價值判斷是不會輕易改變的。
他在訪談中舉了一個例子,蘋果公司在發布第三代iPhone之后,仍然沒有被主流群體所接受。iPhone 3的銷量仍然遠遠落后于當時Nokia的旗艦手機,并且iphone3的價格還更低呢。在當時已然能明顯看出兩個不同時代的手機產品之間的分水嶺了,可一直等到蘋果手機出到第四代,才一舉擊垮了Nokia的手機帝國,人們才普遍在功能和審美上接受了蘋果手機。
我個人的理解是,在基數很大的市場中,用戶會下意識的相互模仿,使得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和主流保持一致。人們不光要在意自己對產品的使用體驗,還要在意周圍的人對使用這個產品的人的價值評判,因此大眾對新鮮事物的接受速度總會比很多產品經理的預期要慢一些,也就是羅永浩在節目里談到的“審美接受的延遲”。但是一旦過了某個爆點,公眾的接受速度也可能會比預期的快很多。當年蘋果在iPhone 4大獲成功后,股票價格超過微軟成為當時世界上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連喬布斯也不禁發出概嘆:“我都不敢相信這會是真的。”
“差異性是人類永恒的追求。”
羅永浩認為目前的手機廠商并不是靠產品的創新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而主要是靠營銷、硬件性能等因素。隨著用戶對產品使用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差異性的需求就會越來越強烈。因此差異性是羅永浩心目中最好的科技產品所必不可少的屬性,也是他對錘子手機未來的信心所在。
關于這一點,我個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差異性是產品形成競爭優勢的一種方式,但它是手段,不是目的。一個產品的差異性能被接受的前提是它滿足了一些差異化的需求,這個需求是否足夠重要,是不能用差異性來評判的。產品僅僅只是有差異性是不夠的。不過我認為羅永浩在這里強調的差異性其實是在強調產品的持續創新。
“創業以來,我變得對這個世界寬容了很多。”
我們對于一些平時看不慣的事物的排斥、否定的情緒部分源自信息獲取渠道的局限性,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就是以偏概全。
創業以來,羅永浩深入了解了不同戶的需求,接觸了公司在設計一個產品時可能會遇到的各個方面的問題,比如供應鏈的問題,營銷的問題,生產合格率的問題。由于接觸的面更廣了,了解的人更多了,對很多人、事有了更多角度的理解,也有了更多的包容。
我想創業對于個人,就是這樣一種修行的方式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