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一職場網 文馨
抱歉,這段時間沒有更文,感謝一直等候在這里的小伙伴們,謝謝你們的包容。
這段時間我集中學習了手中囤積得一大包課程,大約20多門,涵蓋公共表達課、寫作課、理財課、職場精進課、氣質修養課、英文文學課、情商管理等等,還有各種自媒體運營類,我深深的意識到,自己貌似被很多人拖著拽著拼命的趕路,往前跑啊跑,希望可以觸摸過勝利的大門,可是越接近終點,你會發現,這個觸手可及的大門突然變得很渺小,甚至不是自己想的樣子,捫心而問,所謂的這些學習,真正對于自己的意義有幾何?最終有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有些內容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
哎,我不愿意成為那個又懶又勤奮的人。我深深的思考著,該如何走出來。
1問:既勤奮又懶惰的我們,是不是正疲憊地跋涉在時間的戈壁灘?
讀李笑來老師的書《和時間做朋友》,里面有一個故事讓我記憶很深刻。
一次課后,一個學生拿著一本作文書問李笑來老師:“老師,你說,如果我把這本書里的作文全都背下來,到了考場上照寫一篇,會不會遭受雷同的判罰呢?”
李笑來老師一聽,失去了耐心,問道:“那你說呢?”,說完,這個男生羞著臉跑出去了。
李笑來老師心想,難道自己的課就這么乏味嗎?他那么賣力地講解作文,當然是希望學生掌握方法,即便有范文,也是僅供學習和參考的,這么低級的問題,為什么學生還要來一本正經地問呢?
同時,李笑來老師也陷入了迷惑之中,按理說,能下定決心背完書里面的185篇作文的學生,肯定不是懶惰的學生。他每天早上八點準時趕到自習室,周末也會起個大早來學習,比起那些逛街談戀愛的學生,他顯然是勤奮的,比起那些打游戲或在宿舍里躺尸的學生,他肯定又是努力的。但是為什么他那么努力卻依然焦慮并且在學習上收效甚微呢?
后來,他明白了,這類學生并不是真的在努力,他們只是懶惰的勤奮者。
托爾斯泰說,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
太多的人,他們寧愿背誦超負荷的東西也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學習知識的內在邏輯,對于他們來說,深度學習很費腦,他們懶得學,他們選擇了暫時更容易的死記硬背。你看,他們就是這么懶惰又勤奮,他們表面上比其他同學在自習室花的時間更多,實則不然,他們趨易避難,懶于動腦。這種懶惰很難被發覺,它比純粹的懶惰更為可怕。
相信很多勤奮努力的朋友都有這樣的經歷:
你分秒必爭,堅持把白天到晚上的每段時間都安排的很緊湊,甚至有時候晚上睡覺后半夜醒來,都要逼著自己讀上幾十頁的書....
這樣做長久下去的結果是,工作時間越來越長,休息時間越來越短,人的情緒也會越來越焦躁。而且只要有十分鐘的無作為,你就會變得非常慌張。同時你的社交時間也不得不盡量地縮短,你甚至不再有時間交朋友。
更可怕的是,你的工作量明明沒有變化,可看起來每一天它都在成倍地遞增著,你開始害怕夜幕降臨的那一刻,因為那意味著這一天有更多的事情被貼上了“沒完成”的標簽。
所以,請遠離低質量的勤奮,因為那比懶惰更可怕。而你只會將真正的自我囚禁。因此,勤奮努力不是一種看上去很美的姿勢,而是需要看最終所取得的結果。
2問: 我們學習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人生短短幾十年,彈指一揮間。我們中的很多人,花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在學校里學習、接受教育,到底是為了什么?
大學畢業了,有的人依舊留下來繼續深造,考研考博,接受更高的教育。
即便絕大多數人出了校門,走上了社會。在這個新鮮而殘酷的煉爐里,也依然要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像提升修煉自我的,像職場上方方面的的,像自己某項專業領域的,像各種軟實力技能的,比如人際溝通、性格分析、自媒體寫作、情商管理、向上管理、公共表達等等,數不勝數。
前幾天,翻出這段名叫《這是水》this is water的視頻,依然給我很深的感觸。這是美國已故作家David Foster Wallance 2005年在Kenyon College 畢業典禮中做的演講。
有兩條幼小的魚游來游去,它們碰巧遇見一條年長的魚從另一邊游過來,它向它們點頭示意并說道“孩子們,早上好。水怎么樣?”而這兩條幼魚繼續游了一會兒,隨后其中一條終于看著另一條說“究竟什么是水啊?”
還有另一個有教益的小故事。
在遙遠的阿拉斯加荒野里的一間酒吧里,坐著兩個人。其中一個有信仰,另一個是無神論者,兩個人正激烈地就上帝是否存在進行爭論,一邊喝著第四瓶啤酒。
無神論者說:“你看,并不是我沒有真正的理由不相信上帝。并不是我沒有經歷過整個上帝和祈禱的事。只是上個月的時候,我露營時遭遇了一場可怕的暴風雪,我完全迷失了什么也看不見,那時零下五十度,于是我試了一下:我在雪地里雙膝跪地,呼喊道“哦,上帝啊,假如有一個上帝的話,我在暴風雪里迷了路,假如你不幫我,我就要死了。”
而此刻,在酒吧里,那個有信仰的人全然迷惑地看著這個無神論者。
“那么你現在一定相信了,”他說,“畢竟,你在這兒,活著。”無神論者轉了轉眼珠。“不,兄弟,只是有幾個愛斯基摩人碰巧路過,向我指出了營地的方向。”
你可能會說,每個人的立場、經歷、經驗、環境等等各種不同嘛,但拋開愛斯基摩人的善意,我想說的只有一點,“很多時候,盲目的確信,一種漸漸變成牢獄的成見,這牢獄如此絕對,以至于囚徒甚至不知道自己被關了起來。”
就像在分享知識經濟如火如荼的當下,大多數人跟風的學了各種各樣的大咖知識:
以為學會了理財,就可以通向財富自由之路;
以為自己掌握了自媒體寫作與運營,就能實現個人職業理想,逃離體制做個任性吸粉的自媒體寫手;
以為自己深諳自己DISC性格特征就能分析出自己的職業定位……
以為自己學會了公共表達,共情互動就可以一呼百應、出口成章!
我只能說,你把問題都想的太異想天開了!
在你弄懂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知識之前,你需要先懂得你是誰?你的大腦勤奮過嗎?
也就是說,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也要時時刻刻保持有意識,即Self—awareness,知道你自己,知道什么對你是最重要的?
比如有的人在匯報工作中毫無邏輯,更不會組織語言,領導讓寫個報告也是焦頭爛額熬幾晚寫出來的如同小學生流水賬作文,那這個時候最緊迫的事情就是你的表達、人際溝通以及寫作能力;
但是有的人明明很有才華,也很具備能力,就是不被領導器重,不知道如何處理與上司之間的管理,更不要說怎么贏得大老板的贊賞,這就是向上管理的問題;
可是,還有很多很多的人,從來都不會做自己的職業規劃,就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跟上文視頻中所展現出來的情景是一樣的,日復一日、年度一年,什么轉行啊、什么破局啊,不是沒有想過,但是從來沒有行動,馬上年底了,明年的你還依舊重復嗎?
你內心一直在追求的、不曾放棄的東西是什么?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你長期的人生目標或職業價值觀是什么?
你到底想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
坐下來,寫出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再羅列“這樣的人”所對應的知識領域或技能;再把知識領域或技能細分成主要和次要的知識點;你需要學習的知識體系圖就出來了。
目標一明確,方向一清晰,才會成為驅使我們不斷前進的最原始動力。
否則,你就會像無頭蒼蠅一樣嗡嗡亂撞,也意味著你無法圍繞一個核心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而核心競爭力的喪失,又是你職業生涯失敗的開始。
基于你內心的追求而建立起來的長遠職業發展目標,對于一個人的事業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影響。如果你不知道從哪個角度思考的話,可以推薦給你一篇文章:《改變你一生的命運:如何規劃你的職業生涯》。
第二, 問題驅動,探索答案模式。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段名言:“如果給我1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弄清楚這道題到底在問什么。一旦清楚它到底在問什么,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這句話直接道破了,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而最好的學習,最正確的尋找職業生涯路徑,都是問題驅動式的。
為什么一撥人同樣學習一門課程,有的人說很超值,有的人說效果一般,聽一樣課的你們,其實是聽了不一樣的課,不是嗎?
尤其在接受這些新知識之前,你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想學的知識點進行預先的學習,然后帶著問題去聽別人的課。
邊聽邊對照,邊聽邊思考,再把迷惑不懂的地方記錄下來,然后再去搜羅體系化的書籍,從中找到解決這個迷惑的原理和方法,如此這樣,你的學習才會變得高效。
比如說,從專業技能/工作技能上來說,你現在能夠掌握的能力是什么?文字處理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組織培訓能力?你的優勢特長又在哪里?
在這些能力之中,又有哪些是可遷移的能力,能夠與你所期望得到的職位之間存在關聯性?
如果這些能力不具備,那么是否又可以彌補?通過什么樣的方式進行彌補?自學?培訓?考研?在職研?還是其他方式?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現實情況,選擇最優化的知識儲備方案。
第三, 深入、精耕,完成自我專業化品牌構建。
即便再小的個體,都會發光。為什么有些人學了很多知識毫無用處?因為他沒有找到穩定的輸出系統。
尤其是今天打拼在職場中,你需要首先整合你的專業知識結構、行業內影響力,還需要擴大人脈圈層,鏈接更多優秀的專業人士,通過不斷的輸出輸入,完成自我品牌構建。
在今天琳瑯滿目的知識在線時代,當你系統地學習一個知識后,你必須為這個知識找到一個或多個致用的出口,只有讓知識頻繁地得到“致用的鍛煉”,知識才能真正地轉化成為長在你身上的本事。
10月份,通過溝通解決向上管理問題的君君同學,前幾天在微信上給我傳來喜訊,說自己通過介紹的方法與技巧,一步一步獲得了領導贊賞,今年年底公司有望提拔他為項目副經理,對于一個工作了4年以往默默無聞、內向孤僻的他來說,這已然是最大的成績。
而他接下來會面臨著更多的中層管理者的問題,身處于企業人才培養機制、人才成長與推倒的關鍵環節,如何才能更好的擔當起這個角色,如何才能學會一個優秀管理者所具備的領導力、如何帶領團隊管理下屬等等,這些是接來下的挑戰。
有一句話說的好,“最好的學習不是追求成為一部百科全書,而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只需要在自己行業里專注做好自己的事,經過多年沉淀,一鳴驚人,所以不要一味貪多求全的學習,不會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只能做一個“又懶又勤奮的知識焦慮者”。
你需要做的是,找到一家成長型有潛力的企業伴隨其成長,親眼目睹一家公司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成長歷程,你會深刻體會到你在公司成長中扮演的角色、位置和作用,同時對運營也會有深度了解。
另一方面,在公司成長的過程中,你的價值會有更大的發揮余地,甚至你會是多面手,能力會更容易展現出來。
最后,你的長久相伴成長,你的忠誠度會為你的發展帶來更多回報。企業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忠誠度,尤其現在跳槽率、流失率頻發,眾多企業居高不下,忠誠成為一種難能可貴的職業精神,同樣也會為你未來的事業(創業等)積蓄下更好的人脈資源與經濟基礎。
強烈建議你參考以下幾篇原創文章,希望對你今天的職場有一些啟迪。
1.《沒有“職業規劃”,你的人生到底要付出多少成本?》(剛畢業的我們一無所知,卻在青春里用最昂貴的時間與精力,消耗了本該光鮮激情精進的人生。)
2.《警惕,你正處在“35歲現象”的高發區》(35歲的確是人生的一個坎,有太多的無可奈何與心酸苦楚,但只要你能有勇氣下定決心改變,一切還來得及)
3.《致畢業11年:我踩過的坑,是你明天要走的路》(沒有人可以富有到可以贖回自己的過去,但是今天你還年輕,還有機會,請別用青春來試錯,真的,不值得)
4.《真實故事/揮淚斬10年地產路,轉行無罪》(80%的人都會面臨轉行,在命運的風口上,你不安排,你就得被別人安排》
最后,分享一個杜克大學的老師和教工們給他們2014屆的畢業生畫了14幅漫畫,這也正是真正受教育者終其一生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
1 別過無意識的生活Pay close Attention
留心觀察和體會,別讓生活悄然溜走而渾然不覺。人每天在周而復始忙碌的生活中,常常會忘了自己。而當光陰飛逝,再回首歲月時,我們是否實現了當時的初衷呢?
2 人生選擇沒有對錯No right or wrong
人人都在為一些人生選擇而焦慮操心——比如接受什么樣的工作與職位。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明天是確定的。你需要的只是冷靜地計劃,然后朝著你認為對的方向勇敢地嘗試。要知道,人生的選擇本沒有對錯,所有的明天,都是前往明天的下一步。
3“關系”比“索取”重要Relationships matter
從友好的人際關系中獲得的滿足感,比獲得某些物質上的東西,會讓你更有滿足感。物質本身只是工具,可是急功近利的人們卻成了它們的奴隸。
4 關注人本身,而非頭銜Respect people over job titles
不以人的職位頭銜去衡量Ta是否值得你尊敬,因為頭銜所能代表的實在太少了。人與人之間的能力由很多因素決定,所以一定會有差別,但人格上卻是人人平等的。不戴著有色眼鏡審視別人,心胸才會更加寬廣,眼界也會更加開闊。
5? 學會在拒絕中找機遇Reframe rejection
重新認識你所經歷的拒絕。無論你正在朝領導者的位置努力還是在組建一個新公司,你一定常常會被他人拒絕。與其把拒絕看作終結,不如把它視作機遇,并想想為什么。
是你詢問的對象不合適嗎?是你還未展現出自己的能力來勝任新工作嗎?時間會證明,拒絕其實是給了你潛在的等待、學習和嘗試的機會。
6? 價值在挑戰中實現This is your Life
你的個人價值與你所經歷的挑戰是成正比關系的。走出舒適區。人們喜歡待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因為熟悉會帶來輕松,可是也會帶來停滯不前。你,甘愿平庸嗎?
7 擁抱不確定的生活Embrace ambiguity
生命中絕大部分的內容,都不是按部就班的,所以你不要害怕生活偏離了計劃,勇敢地接受不確定性。感情、工作和生活就是因為這份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才有樂趣、才值得。
8? 教育讓你學會反思Stop and look back
在你邁向人生新臺階時,不要忘了停下來回望過去,思考過去經歷的意義。這樣會幫助你理解這三個問題:你是誰,你想去哪兒,你該怎么辦。受教育者知道要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9? 受教育不代表聰明
Educated≠Smart
你要知道,真正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不僅僅擁有一個聰明的大腦。它還包括:愿意聆聽、獨立思考、理性分析、自由想象、不偏不倚的評判事實。受教育和聰明共通的那個部分,才是你想要成為的人。
10? 慷慨Be generous
教育讓我們學會對人更加慷慨。一個善意的舉動,可使他人受到千千萬萬恩惠。
11? 靈感來自閱讀? Reading leads to inspiration
保持閱讀的習慣將讓人更有創意。你可以主動地閱讀專業領域以外的書籍,并作為一種愛好,富有激情地進行下去。很多靈感會不經意間從書籍給你的啟發中產生,那便是閱讀智慧的結晶——創造力。
12? 做自己,也要善學習Be true to yourself
教育讓我們認識自己,同時愿意學習,保持一顆謙遜、包容的心。學會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
13? 擁有感恩的心Give back
教育讓我們學會以一顆感恩的心,回報曾經幫助過你的人。回報是兼具了感恩和慷慨的一種美德。
14? 堅持Stick with it
這或許是老生常談,但你不該感到厭煩。畢竟生命中的很多價值都由它創造。但你要認清選擇:堅持該堅持的,放棄該放棄的。
結尾,我想說的是:
人生最酷的事情,就是你把老天爺安排給你的路走岔了,大家都覺得你完了。
可是老天爺不知道,所有的絕地反擊都才剛剛開始。
你自己沖出來的路,才是最牛逼的路。
還是那句話,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我是文馨,茫茫人海與你相遇,但愿只言片語能帶去點滴啟發,感謝你點亮一顆??!謝謝你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