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 運營 ·導圖 小伙伴聚集地兒
匪夷所思的邂逅
如膠似膝的熱戀
迫不及待的雜耍
激情過后的微笑
莫名其妙的冷場
突如其來的廣告
悄無聲息的退群
這首把社群生成形容為戀愛過程的打油詩,有沒有描述到你的心坎兒里?
對照上面的七個周期,仔細想想,自己所呆過的大多數社群是不是都是這樣的生存狀態?
微信群消耗著我們的時間燈油,但也閃爍著群體智慧的光芒。
有人在群里刷屏,只為尋找存在感;
有人偶爾的妙語連珠,讓眾人驚鴻一瞥;
有人潛伏其中,默默地斂取能量。
但,無論微信群最后結局如何,是悲劇愴然收尾,還是此群之愛綿綿無絕期,我們都應該感謝微信群的存在。畢竟它來到那么突然,又走的那么轟烈,群成員一起付出過、索取過……
對于運營人員來說,看待社群(或微信群)的視角必須與普通用戶不一樣。
微信群它比朋友圈更犀利,比公眾平臺更有穿透性。在這里,只有互動才能帶來群的自我成長和群價值的自我傳播,整個過程中,微信群顯得更懂人性。
經過總結,一個溫馨的群,一個活躍的群,理想的構成是這樣的:
1.要有一個”傻不拉嘰“的群主;
2.要有幾個比狗睡得晚,比公雞起得還早的失眠者;
3.要有時不時蹦出幾句冷幽默的疑似思想家;
4.最好還要有幾個文人騷客,即偽文藝青年;
5.要有幾個有事沒事經常對掐的群友;
6.要有幾名不甘老去的世俗憤青;
7.要有掌握各種小道消息的“內部”人士;
8.要有一位甘愿受虐經常挨罵被戲謔的好脾氣群友;
9.要有幾個存儲記憶能力超強,可以隨時找到之前群聊天記錄的超級大腦;
10.要有幾個三天兩頭曬養生的專家;
11.要有幾個視金錢如糞土,時不時發紅包的愛心人士;
12.要有一名正襟危坐,經常維持群規的紀委書記;
13.要有一位經常身在海外,心系本群的時差先生或女士;
14.要有幾個愛發各種搞笑段子、搞笑視頻的“奇才”;
15.要有幾個愛發情感雞湯的萬能人生大師;
16.還要有經常召集各種聚會,線上走到線下的群眾飯醉領袖;
17.最后也要有眾多個一言不發,寧愿潛水憋死也絕不退群的基礎群眾。
有沒有覺得很熟悉?腦子里開始對應著回憶,所呆過的群,誰誰誰就是上面說的“奇才”、“萬能人生大師”、“飯醉領袖”了?
別急,如果再給上面的17條群成員特征,加上下面的三條:
18.要有幾個風姿不減當年的萬人迷;
19.要有一位經常請客,甘愿買單的隱形富豪;
20.要有一個每天風雨無阻,準時升群旗、帶頭唱群歌的老先隊員。
怎樣?現在腦子里反應的是不是:這完全就是畢業多年后,讀書期間每個班級構成的人員特征!
對!
線上群其實就是一個很多彼此從未見過面的人組成的一個線下群,所以,運營的人員后期在群運營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想法,或無計可施時,可以參考讀書期間自己所在的班群里大家持續性活躍的方式。
如大學期間每個月會有共青團的活動,換到社群,是否可以變成定期的線上分享活動呢?
最后,想想你在那么多的微信群中,每個群內自我定位的角色是什么?有讓這個角色發揮到最大的作用嗎?整個過程中有遇到什么棘手的問題嗎?
歡迎隨時后臺或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