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編輯:縷縷芳香
推薦理由:高加林是小說《人生》的主人公,本文作者對其人物形象的分析內容,令人讀來別有一番味道。全文語句通順,通俗易懂,具有真情實感。
? ? ? 《人生》這本書起了一個很接地氣,同時又很大的名字,因為人生這個命題隨著年齡的增長去想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每次花費的時間也更多,即使有時候會無果而終,但是每次的“冥想”都會對枯燥的生活產生積極的意義。這本書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平凡而又引人深思。
一、《人生》簡介
? ? ? ? 主人公高加林在高中畢業后當上了一所民辦小學的教師,雖然生活過得并不富裕,但加林對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充滿希望的職業感到滿足。
? ? ? 《人生》的故事就是從他被退回農村當農民開始:由于村書記高樓明的二兒子高中畢業找工作,因此將高加林擠兌下崗,一時間,從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師,到下崗的無業游民,這巨大的身份落差讓高加林在無數夜晚里迷茫、彷徨,但很幸運,他在苦澀的日子里中相遇了一個美好的女子——劉巧珍,她用她真摯的情感打動了高加林,讓他失意的心得到了慰藉,他們也有過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
? ? ? ? 然而,不久,高加林因為叔父回鄉當官,走后門成為縣里通訊組的記者。漸漸地,高加林覺得自己和巧珍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而此時高加林恰好遇見在縣里當播音員的高中同學黃亞萍,兩個年輕知識分子有共同崇高的理想,高加林也在糾結中放棄巧珍,選擇了黃亞萍。
? ? ? 本應該愛情事業雙豐收,但好景不長:關系戶的身份被揭露,高加林一下又淪落為了農村人,他與黃亞萍的愛情也走到了終點,黃亞萍無法放棄城市優渥的生活,昔日的戀人也已轉嫁他人,人生似跌入了谷底……
二、回憶《人生》
? ? ? 喜歡路遙的《人生》,因為書中有很多讓人感懷的場景。
? ? ? 就比如文章剛開頭,高加林去城里賣白饃,一句“賣蒸饃啦…”的吆喝都喊不出,要先跑到沒人的拐溝里試驗喊叫幾下,一下就讓我想起自己大一跟室友出去發傳單的經歷:當時我跟室友站在人來人往的商場門口,怎么也拉不下臉上去請求別人為我們停留一會兒,其實我們都知道是自己的無知與所謂的自尊心在作祟,還有我們年輕人那種不經世事的軟弱,總感覺別人在笑話我們…我們也跟高加林一樣,躲到了旁邊沒人的地方商量對策,怎么說第一句話都要反復練習好幾遍,本著“人不要臉,天下無敵”的心態,我們邁出了第一步,發出了第一張傳單。
? ? ? 有了第一次,后面就很順利了,我們很快就發完傳單,一起回家的路上,嘉陵江畔的晚風打在臉上,腳步都是輕飄飄的。現在想起來,也沒有什么,反而是一種成長和一份難得的回憶。其實現在每次講課之前,自己又何嘗不是跟高加林一樣:找個沒人的地方講一遍又一遍......
從一個身份到另一個身份的“不情愿”的轉換,總是伴隨著如此痛苦,只不過你覺得困難的事大多數心理作用在作祟,勇敢邁出第一步,往后就會一馬平川。
三、暢談《人生》
? ? ? 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在高二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聲情并茂地給我們講述了這本書的梗概,我記得很清楚,老師講到高加林和劉巧珍在橋上分手時,劉巧珍說出自己配不上高加林,哽咽難言,把手絹塞進自己的嘴里的場景。同學們淚眼婆娑,而后咬牙切齒,大罵著高加林是陳世美,心疼著巧珍的善良、隱忍。
? ? ? 大一時室友在寢室看人生的電影,我去圖書館借回這本書,徹夜讀完,百般感慨。那時,懵懵懂懂,但也大概明白了男女感情是怎么回事,和室友在寢室討論,我當時就問室友:“一個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你選擇誰?”我想,如果我是高加林,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劉巧珍,找個愛自己的,不好嗎?于是,替高加林感到無比的惋惜,那個星期逢人就罵高加林傻蛋。
? ? ? 如今,我再次翻開《人生》這本書,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 ? ? 人生就是這樣,常常在"底部"掙扎是非常痛苦的,而當你擺脫"底部",進身中段,是不想再回去的。在中國當時的那個社會,高加林生來就身居底層,是非常痛苦的,他是農民,依附于土地,他要離開土地,也非常的困難,他渴望離開農村,渴望擺脫土地,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可以是通過教育,或者是別的途徑。
? ? ? ? 我不想簡單的去評價高加林選擇的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對小說中的人物都不能正確的看待,我們以為我們是在對他們進行道德判斷,事實上卻是一種情感判斷。古往今來,很多的農村女孩都被塑造成善良、樸實、勤勞的形象,而城市女孩大多都是張揚、做作的,其實這本身就有一種固有的傾向。而且我覺得作品中本身就有流露出一種傾向性:比如說高加林和劉巧珍討論的往往是生活日常,小豬下了幾個崽,而和黃亞萍則是談人生談未來。
? ? ? ? 現在,我特別理解高加林,漸漸覺得,還是得找黃亞萍那樣的,談得來很重要,高加林迷戀的,只是巧珍的容貌和質樸,在落魄時帶給他的安慰,可是這些都不會增值的,而黃亞萍的知識是會隨著時間的變化逐漸增值的,她能保證自己始終跟高加林的進步是一致的。
? ? ? ? 前段時間在豆瓣上看過老妖的一篇文章——《最牢固的感情,大多勢均力敵》,文中所舉的門當戶對的典范是錢鐘書和楊絳,里面說到:
“一段感情能否持久與牢固,很大程度上,是兩人之間的博弈,勢均力敵者方能走到最后。”勢均力敵不僅僅體現在身家、背景,更體現在兩人的才學、性格、能干、興趣和喜好上。最完美的結合莫過于夫妻之間精神上的門當戶對,精神上匹配的婚姻,才會真正的幸福而長久。
? ? ? 但是,我也一直認為老天是公平的,有得必有失。
? ? ? 就像高加林,他為了美好的前程與黃亞萍在一起,拋棄了金子般的巧珍,他舍棄的東西最終會讓他后悔一輩子,他舍棄了農村單純的生活,得到了城市忙碌復雜的生活,然而城市不是伊甸園般美好,殘酷的現實讓他忘了初心,這個世界的功利沖昏了他的頭腦,那些所謂捷徑的選擇會重新將他打回黃土地。
? ? ? ? 高加林選擇縣城無可厚非,追求美好生活沒有錯,只是任何的選擇都需要我們自己承擔。無論去大城市創造自己的命運,還是在小地方只求一份穩定安然,在每個人生岔路口我們都要去選擇,選擇本身就沒有對錯,重要的是選擇后的堅持和珍惜。小說發生的時代距離現在看似遙遠,但是悲劇是屬于每一個時代的,高加林的故事其實今天依然在上演。現在很多大四的同學也面臨著考研與工作二者之間的抉擇,這不就是現實版的高加林式的選擇嗎?如果說走岔路是難以避免的,那我希望我們可以保持著“吾將上下而求索,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態度去探索人生的真理。成功總歸屬于少數人,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我想這就是路遙先生跨時代傳遞給我們殘酷卻又現實的人生。
? ? ? ? 后事如何,路遙先生沒有再寫下去。但我猜想,高加林也許是當上了民辦老師,后面改革開放后憑借才華,取得了一片天地,也娶妻生子,但每每念及當初的巧珍,日子過得未必幸福;黃亞萍嫁給了干部子弟,后面不得志又離婚回到了江蘇,最終孑然一身;而巧珍,也許會生好幾個孩子,養著豬、種這地,過著踏實、富足、平淡、幸福的日子。只是每次刷牙的時候,她會不會想到當年那個她心儀已久的翩翩少年,親了她一口,然后說,你要刷牙……
? ? ? 《人生》是一本哲學書,不是每個人都能讀透,讀過了能看得更寬廣就好。特別喜歡小說開篇柳青的那段寄語,做為文章的結束語,與大家共勉: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路的。有的岔路口,譬如政治上的岔路口,事業上的岔路口,個人生活上的岔路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 ? ? ? ? ? ? ? ? ? ? ? ? ? ? ——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