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山
“娃娃呀,回來勞動這不怕,勞動不下賤!可你把一塊金子丟了。”
再讀《人生》,依舊淚目。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1981年底完稿。它以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活動為時空背景,講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整個故事發展的矛盾是主人公高加林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從中體現了高加林的艱難選擇。
本篇就試從高金林的選擇切入,談自己的感悟與看法。
一、特定時代下的悲劇,我卻說人生無常
80年代是一個發生巨大變革的年代,具體表現就是城鄉的二元對立:先進與落后、富裕與貧窮、文明與愚昧、復雜與純潔、浪漫與淳樸等等。商品經濟、土地改革、高考恢復等一系列的政策推行,都在刺激著人們的神經,改變著人們的思想,主人公高加林就是這樣一個所謂新時代的大好青年。
他雖沒能考上大學,但高中畢業,在村鎮里教書,比起農民地里干農活,也是一份體面的工作。然而故事卻是從他“失業”開始的——他的位子被村書記的兒子給頂掉了。
在他失意苦悶、對生活失去希望的時候,村里美麗善良的劉巧珍看上了他。巧珍把自己無私純粹的愛給了他恰好的精神依托,讓高加林重新燃起生活在農村土地上的熱情。
“高加林由于巧珍那種令人心醉的愛情,一下子便從灰心喪氣的情緒中,重新激發起對生活的熱情。愛的暖流漫過了精神上的凍土地帶,新的生機便勃發了。”
此后叔父高玉智的調回,不僅給他帶來了如魚得水的工作崗位,還讓他收收獲志同道合的黃亞萍的芳心,并有機會從縣城跳到更大的城市發展,美好的生活在他面前一時逐漸鋪開。
“他的情緒當然是很興奮的,因為黃亞萍把他帶到了另一個生活的天地。他感到新奇而激動,就像他十四歲那年第一次坐汽車一樣。”
然而,不正當的工作,不純粹的戀愛注定是虛幻的泡沫。被人舉報后,高加林失去了所有,只能再一次灰溜溜地回到土地上。溫柔美麗的巧珍在被他拒絕后也結婚了,這一次,再沒有人給他心靈依靠。
“到現在,高加林才感覺到自己像個一無所有的叫花子一般。他感覺到自己孤零零的,前不著村,后不靠店。他不知道自己從什么路上走來,又向什么路上走去......”
假如沒有高明樓,假如沒有馬占勝,假如不是這樣的時代,是不是高加林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大家都會幸福?我不知道,因為故事可以假如,可以預設,而生活里卻沒有假如。我只知如此這般的高加林的事還在今天這個時代不斷發生著。
高加林在自己的選擇中,最終一無所有,與其說這是時代悲劇,倒不如說人生無常。從苦悶失意到得意風光,再到一無所有,這不就是人生的常態嗎?而且他的選擇大多是被動的,相比之下,司湯達筆下的于連倒是悲劇性的。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多少不曾料到的事,可年輕的他們還可以重頭再來,誰說的就不會幸福?又是誰說的人生要以幸福與否來衡量。什么又是幸福呢?
“我雖然沒有妻室兒女,但覺得活著總還是有意思的。我愛過,也痛苦過;我用這兩只手勞動過,種過五谷,栽過樹,修過路......這些難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嗎?——拿你們年輕人的詞說,叫幸福!”
時代有局限,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要做的是失意坦然,得意淡然。
二、欲望不是理想,追求不能好高騖遠
叔本華說:
“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為欲望永不能被滿足。我們離理想越遠,自然就會離欲望越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迷失在理想與欲望之中,將欲望的東西當作理想,這是因為他們有時實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線之隔。或者說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高加林在第一次回村時,正是郁郁不得志之時,此時他的理想離他越來越遠,而這時候善良單純的巧珍如天使般出現在他面前。高加林選擇和巧珍在一起,與其說是巧珍無私純情的愛最終打動了高加林,倒不如說是美麗懂事的巧珍觸發了高加林內心的萌動,激起了他原始的欲望。
“他自己實際上不是也渴望和她在一起嗎?他在土炕上躺不住了,激情的洪流立刻沖垮了他建立起的理智防堤。眼下他很快把一切都又拋在了一邊,只想很快見到她。”
回縣城當上通訊干事,面對黃亞萍的熱情表白,他經過反復思量,最終決定拋棄巧珍,和黃亞萍在一起,這種選擇看起來是理性的:他為了去更大的城市實現自己更大的抱負。并且在他去省城學習一個月后,更堅定了自己的這種想法。
可是這畢竟是望梅止渴的幻想,在縣城已然干得有聲有色,卻又想著依靠黃亞萍到更大的城市,這種所謂理性的思考,恐怕是內心更大的欲望在撩撥他的心。
“一到縣城工作以后,他就想將來決不能在這里待一輩子;要遠走高飛,到大地方去發展自己的前途......現在,這一切就等他說個‘愿意’就行了。”
有抱負,有追求是一個男人應有的氣質,但要結合實際,依靠自己的努力,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騖遠。
可以說,高加林選擇劉巧珍,而后選擇黃亞萍都不是出于純粹的愛,或者說都是他在被動的接受后,從而來調整自己的情感。這種愛正是弗洛姆所說的:“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是不成熟的,是一種依賴,本質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前者是情欲,后者是虛榮。
三、選擇沒有好壞對錯,選擇即人生
高加林最終還是回到了鄉下,在人生的路上轉了一圈,又回到了教師崗位。他失去了巧珍、亞萍,但他也得到了寶貴的人生經驗。
我在想,如果再讓高加林走一遍,他是不是就能事業愛情雙豐收?我又在想,如果我是高加林,面對同樣的選擇,是不是也會轉一圈回到原地?
人生這條路的獨特性就在于有去無回和不可預料,這就決定了選擇的艱難。我們會猶豫、比較、掙扎,我們都想做出選擇后,能有好的結果,這無可厚非。
只是,選擇沒有好壞對錯,因為不可預料。所謂的好與壞,對與錯都是人們事后依照某種約定俗成的規則做出的評價。對于個人而言,我認為只有得與失。而選擇即人生,因為有去無回。人生路是條單行道,一個人也只能踏上一條路。
“哥哥你不成材,丟了良心才回來。”
高加林丟掉了“金子”,這金子是巧珍,是良心,我覺得更是一種能力。一種誠懇面對自己內心,并不斷反思追問的能力。
“嚴峻的現實生活能教育人,他使高加林減少了一些狂熱,而增強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時時刻刻保持這種清醒,審慎誠實地面對自我,做任何選擇才會更篤定,面對任何結果才會更從容。
路遙的《人生》是一個并不復雜相對簡單的故事,但作品的偉大在于任何時代任何個人,都要面對諸如高加林所要面對的關乎人生選擇的命題。
他與我們共情,我們身上都有他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