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每個人都在奮力尋求的東西。但因為“幸福”這個概念很模糊,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怎么做才能獲得幸福。我也是如此,一直很困惑,直到讀了李笑來老師一篇文章中對幸福的定義:當你與所處的世界有緊密聯系時,就是幸福的。即與世界產生強聯系就能獲得幸福。細細品味,好像確實是這么回事,同時這個定義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論,我只需要加強與世界的聯系,那么就能獲得幸福。我覺得得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自己與自己。乍一看,自己始終是自己,自己的利益自己肯定條件反射式的維護,自己與自己難道不是一體的嗎?其實不然,第一個自己是我自己,第二個自己是我的靈魂(我的內在),第一個自己是意識,第二個自己是潛意識。曾經的我,從來沒有和自己的內在鏈接過,極少和自己待在一起,于是我缺乏一種能力:感受。我感受不到別人的痛苦,老婆哭得要死要活,我一點兒感覺都沒;我感受不到別人的情義,只在意識層面知道這個人對我好或者不好,無法和人正常接觸。而且所有的事情都不會進一步思考甚至不能進一步思考,整天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活著真的很痛苦,甚至有過自殺的念頭。后來,我接觸到了心靈療愈方面的課程、書籍,不停的學習、不停的練習,現在知道這么做就是如何與自己的內在保持鏈接,比如了解自己的性格、練習全然地接納自己、冥想(坐享)、破除自己的信念、反思等等。自己與自己加強聯系,幸福來得效率最高、持久力最強。我現在會做這些事情,繼續加強加深自我的鏈接:一是冥想,每天早上雷打不動冥想,現在是一次能冥想15分鐘,希望自己能慢慢延長時間至1個小時,晚上看環境或時間是否允許,如果條件可以也冥想一下;二是持續行走在心靈療愈的道路上,包括上各類培訓班(家庭系統排列、NLP等)、閱讀相關書籍,每周固定幾個心靈方面的練習,汲取自己內心深處最深層次的力量(這個力量真的有,需要自己去挖掘);三是學習笑來老師的專欄,專欄的題目雖與金錢有關,其實是與概念、價值觀有關,但我這么學下來卻發現對心靈療愈方面的功效非常明顯,不比那些專門的收費上萬元的課程效果差甚至是更好。
其次,自己與他人。尤其是與自己有親密關系的人,與這些人保持強聯系,幸福感蹭蹭蹭的來。和老婆、老媽一吵架,那痛苦如奔騰潮水,一和好,那愛意、那溫暖又沁入心脾,所以笑來老師會花充足的注意力、時間、金錢放在老婆身上,他舉這個例子哪里是為了說明“注意力>時間>金錢”這個價值觀,明明是在告訴我們如何獲得幸福。為了獲得這方面的幸福,我打算做以下幾件事:一、得梳理一下自己身邊重要的人,哪些人是重要的,不僅僅和這些人要保持聯系而且還要保持緊密的強聯系,比如愛人、孩子、父母、關系好的親戚、好友、關系緊密的同事等;二、要培養自己的“情商”,增強解決與人有關問題的能力,我把“他看到的是什么”這幾個字設為手機鎖定屏的桌面,只要一開打手機,就會看到,時不時提醒自己從正在見到的人、說話的人、想到的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猜想基于他們的認知體系,他們眼中看到的這件事情是怎么樣的?和我看到的有何區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別?三、持續療愈自己的心靈,只有自己心靈越來越陽光、越來越恢復原來的美麗,才能讓周圍的人感受到陽光,周圍的人也會更愿意和我相處,和我加強聯系。
最后,自己與環境。一草一木皆有情,讓自己與所處的環境加強聯系,自然能體會到這些環境對你的“情義”,幸福感與這情這義就一起來了。在家里,把自己的家裝修、布置得符合自己的偏好,讓自己待著舒服,身處其中就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在辦公室,把桌面等屬于自己的地方放點綠色植物,放點有意思的小擺件,工作之余從中吸取“閑情雅致”,放松自己。更重要的是,在節假日,別宅著走出去,到大自然的懷抱去。在春天,感受萬物的復蘇,感受世界的翠綠;在盛夏,感受濃抹的綠意,感受池塘、溪水、大海的涼爽;在爽秋,感受天高氣爽的舒暢,感受色澤斑斕的樹葉;在冬天,有雪感受冬意,沒雪照樣出去溜達。笑來老師的有一個觀點我非常不贊同,他說:“我覺得出去旅游沒意思,哪怕出去了也是在賓館看書,想看美景家里買臺高清電視看那些紀錄片就行”。人是大自然的產物,與自然不產生緊密聯系,肯定會缺失一份珍貴而又美好的體驗。
幸福,是別人給不了的,是需要自己通過努力去獲取的,希望通過這個方法論的踐行,讓自己越來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