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孩子很聽話,最乖啦,安安靜靜的不鬧騰”
“你家孩子真讓人省心哪,一點也不瞎折騰”
“這小孩,真懂事兒”
從小聽著這些夸獎之詞長大的,沒想到剛長大,就被反過來啪啪打臉了。
“XXX創業成功了,做那個什么互聯網的,在北京買了房,你看看你,還上學,一分錢不掙,男人最重要的是賺錢啊,光會學習有什么用”
“xxx靠寫小說一年賺了幾百萬,你不是也會寫點東西么,能不能向人家學習一下”
“你是個好人,你真的很好,是我的問題,你會遇到更好的,你這么有才”
有才你妹啊,學你大爺啊,賺你二大爺啊!
小時候讓你好好聽話好好學習別瞎折騰,一夜之間長大后就對你說,別只知道學習,要頭腦靈活一點。
上學期間囑咐你,要好好學習,別談戀愛分心。
剛畢業就對你說,都畢業了咋還不領對象回來,那xxx在上學期間,自己創業,自己買了車買了房,都沒用家里掏錢;那yyy考上國家公務員,找了個北京媳婦兒,親家把所有的費用都包了,就是看上這優秀的小伙了。
優秀你妹啊,都是出來賣的,只是看誰更值錢而已。
上面的話想必很多人都聽過,我們難道不是按照你們要求的聽話而一步步長大么,為什么長大后一切都不一樣了,還沒好好感受就被啪啪了,這耳光嘹亮!
我們如此的廉價,廉價到要把自己的時間以元為單位變賣。
在小的時候,聽到爸媽在別人面前說我們是個懂事聽話的孩子就特別的開心,就變得越來越聽話,去迎合他們眼中的“乖巧”“懂事”。
然而,長大以后,我們突然發現,這種所謂的“乖巧”“懂事”并不被社會所認可。也沒有人為稱贊我是個聽話的人,有的只是各種接連不斷的需要我“幫忙”的事,因為他們知道我不會拒絕,我可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啊!
因為聽話,我們不會拒絕,更加廉價的出賣我們的時間還不討好。
太聽話,容易讓我們忽視真實的自己,為了得到贊賞,放棄心中所想,放棄即將到手的糖。
太聽話,我們越來越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
太聽話,作為一個乖孩子,會讓我們越來越落后于時代。
學了社會心理學后我才知道,每個人的交往都是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人與人交流的同時就是一個符號的互動。你所認為的對錯好壞,都是你賦予的這個事物的符號,根據你或他人的喜好不同賦予不同的符號。
就好像曾經我練完拳跑完步,滿身大汗,我賦予的符號是,一身臭汗太不雅觀,要去洗個澡。而旁邊的朋友卻走過來,繞著我一臉陶醉的聞了一圈,道,這才是男子漢味,這是一身汗或許被賦予雄性荷爾蒙的符號。也或許是這位朋友有特殊癖好,也或許是情商太高,反正是被賦予了不同的符號,或嫌棄或欣賞,都是你所賦予的符號。
從小到大,我們被賦予了太多的“聽話”“懂事”等各種符號,扮演著乖孩子的角色。而稍稍長大后,在背負著上述的符號角色的同時,又被賦予了“成就”等更多的符號。
我們的角色扮演不符合他們的期待,逐漸產生了角色沖突。
可是,既希望你聽話,又希望你與眾不同,這本就是背道而馳的啊。
曾經,我們很窮,窮的只有時間屬于我們。
后來,我們扮演著“聽話”的乖孩子角色,時間也不屬于我們了。
那么,請問,我們還有什么?
作者君? Mingjun? 北方某985高校在讀煙酒僧,寫過文,教過書,賣過菜。無車無房無對象,行走的社工人,未認證心理咨詢師,無人問津的自媒體人,寫過小說未成書,熬得一碗烏雞湯,不加砒霜不帶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