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小說的結尾本來不應該是現在書中的結尾,我原本打算是寫得很悲觀的。我想創作一部小說,是個悲劇,然后有些東西,我知道這可能影響到讀者閱讀的興趣,但我并不在乎這個。
因為總感覺在現在“團圓大結局”的東西太多,而現實卻往往并非如此。也許是中國人的傳統:并不喜歡悲劇。事實也如此,創作的時候給過一些人看過,由于還在創作,他們就問我結局怎樣,我告訴他們是個悲劇,他們就告訴我不看了,說不喜歡悲劇,不喜歡看過之后心里難過走不出來。
這本來并不足以動搖我的創作方向,可是我最近的個人經歷徹底讓我動搖了我的這個想法。
于是我改變了我的創作方向,算是做了妥協,也算是有了頓悟:要讓人在悲觀中看到希望,尤其是在當下。
有的讀者朋友曾經跟我說:故事開始得太慢,結束得又太快,我原本也想過這個問題,后來我想了想,這也挺像我感覺中的青春的:有些時間走得很慢,有些時間又走得很快。慢的讓我們在今天依舊記憶清晰,快的讓我們甚至是驚慌失措。
我不敢說我的作品作用到底有多大,但我努力的方向一直是明確的。
原諒我的決絕,原諒我的輕狂,因為我還年輕。
寫完這部作品之后,我的感受就是:我現在已經不確定或者懷疑我總體上還是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了,以前我都是對自己是悲觀主義者身份持肯定態度的。這也許是經過書寫這樣一個故事,自己的心態發生了改變。這對于我來說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消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1年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