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面上的寫作課程層出不窮,從寫公號到寫小說,各種內容的都有,價格不等。因為參加的不多,我也沒有什么發言權。但我要說的是,想要學習寫小說的朋友們,一定要看一看這本艾麗斯·馬蒂森的《寫作課》,定價60元,某寶上也就三十幾塊錢。但內容確實非常棒,性價比很高,不亞于市面上的寫作課程,甚至可能更好。
艾麗斯·馬蒂森的這本《寫作課》英文名其實是《THE KITE AND THE STRING》(風箏和線)。書中回答了最核心的問題:何為好?為何寫不好?如何能寫好?她還列舉了很多知名作家的經典作品,也剖析了在學生作品中常見的寫作誤區。已經有過一些寫作經驗的人,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更多的共鳴!
在看書的時候,本書的作者艾麗斯·馬蒂森總是拿自己的寫作經歷來舉例子,說她被無數次拒稿,四十歲才如愿出版詩集,后來才開始創作短篇小說。同時她也告訴讀者:“不能因為沒人關心我們所寫的題材(甚至沒人關心自己),就在稿紙堆里崩潰,認為人生完蛋了。”真的是太懂我們這些寫作愛好者的坎坷心路了!但是人家早已修成正果了。
艾麗斯·馬蒂森是哈佛大學文學碩士,也是寫作課的老師。她曾在耶魯大學、布魯克林學院教授寫作課程,后在本寧頓學院藝術碩士班執教22年至今。她自己也是一名作家,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說集和長篇小說,曾經獲得美國最佳短篇小說獎、歐·亨利短篇小說獎、 英語界小小說最高榮譽小推車獎等。
在她看來,寫作就像是放風箏一樣。
一、用想象力使風箏飛起來
就像放風箏,雖然要不斷控制繩線使其飛得更高,但前提是讓它先飛起來。
簡單說來,就是調動寫作者全部的想象力來寫作,先讓想象力馳騁于紙上。雖然現實生活能為寫作者提供很多的素材內容或是故事范本,但小說創作歸根到底需要的還是想象力。
寫作者并不僅僅是自己生活的忠實記錄者,善于重塑各種現實中的人物原型或是事件原委,也要能夠靈活利用想象構思人物將會遇到什么、應該遇到什么,利用想象將自己代入到人物中去,思考故事會如何發展。這其實就像是我們小時候都熱衷玩的角色扮演:女孩披上床單就是娘娘,不忍氣吞聲敢于反抗;男孩拿到樹枝就是大俠,快意恩仇仗劍天涯。只是后來都我們長大了,都被現實和規則所限制,很少會再去做這種白日夢,但其實這種延伸想象能夠很大程度上鍛煉我們的想象力。
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面對現實、面對困境、面對日復一日,誰不曾想改變,有的人就會在腦海中想象自己憤然起義對抗生活,然后寫下故事,給現實一個不一樣的結局。所以才會有一種說法:小說其實就是寫作者的意淫。但不得不承認,我們需要這樣的紓解方式,因為這樣,我們所有的情感、所有的想象才能夠有地安放。
寫作者要敢于構思,敢于成為任何人,LGBT、白人黑人各種皮膚的人,敢于構思任何事件,上天入地,只要合理,都可以。
因為虛構就是小說的生命。沒有靈感怎么辦,艾麗斯·馬蒂森提出了5個小方法:
1、 先把所有故事后續的可能性列出來,然后再挑選。類似于頭腦風暴。
2、 通過任意性練習活躍思維。比如設定一個詞語一個場景,必須寫在作品之中。
3、 獨處后,隨意亂寫,記錄所有閃過的靈感。
4、 欣賞油畫雕塑、聽聽音樂、參觀美術館等讓自己放松下來,說不定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5、 觀察路人,激發靈感。
楊絳老師有句話:“我們的問題在于想得太多而讀書太少?!倍鴮ψ骷襾碚f就是要想得多,想得遠,想得深刻。
二、大綱和主題是結實的風箏線
在空中任意馳騁的風箏需要一根結實的線,寫作也是如此。而一份優秀的大綱便是這根結實的線。
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各有各的魅力,但都一樣考驗寫作者的水平。
短篇小說需要在較短的篇幅內寫出生動有趣的情節,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用戲劇性的結局讓讀者出其不意、印象深刻,并且是自圓其說,不會太夸張突然或是有bug。
長篇小說則更像是一場調動讀者閱讀情緒的馬拉松,不然他們很可能隨時就會離開。艾麗斯·馬蒂森在《寫作課》中說明了兩種長篇寫作的方法:
總之,主要情節即核心事件是最重要的事情,它將會引導故事發展的方向,決定故事的結局。漫無邊際的想到哪寫到哪,只會讓讀者把握不住主線。雖然一些作家會拒絕寫大綱這一做法,但我們這些剛入門的寫作愛好者最好還是通過大綱來把握作品的整體方向,以免最后不知所云。而且對真正的寫作大家來說,寫大綱其實并不會影響他們的構思。
總之,要有始有終。就像是一條高速公路,雖然旁邊會有各式各樣的服務站休息點,讀者的注意力會被分散,但總歸還是知道該往什么方向去的。這就是主題對寫作的牽引力。
艾麗斯·馬蒂森還為我們列舉了其他情節類長篇小說的大致形式。簡單畫一下,大家能理解的話就理解,畢竟不能對一個畫渣要求太多,不能理解的話還是看書吧。
如果長篇不以情節取勝,就是以人物情感變化取勝,如何刻畫人物,表達情感,《寫作課》中也說了很多。
在這些具體技巧中,有一點讓我印象深刻。很多人會追求修辭的華麗或是新穎別致,我之前也特別羨慕別人能夠寫出那樣的文字,覺得自己寫的就太平鋪直敘了。但艾麗斯·馬蒂森說:“有時修辭的效果反而會阻礙情感表達。”因為修辭實際上是為了填補語言不能夠表達的地方,并不是為了布迷魂陣干擾讀者的。只有在合適的地方使用了正確的修辭,才能夠達到效果,使所寫內容加分。
三、用理性使書稿在情感中飄搖
如果寫滿字句的書稿是一只風箏,那傾瀉而出的情感便如同天空中呼嘯而過的狂風,我們需要一根線來牽引。
只因為一時的寫作沖動而碼字的寫作者,是完全不夠的,因為那樣只是滿足了自己的表達欲,根本無法滿足讀者。我們寫作的時候,一定要以讀者為優先考慮的對象,將寫作的重心從自我轉向為為他人。這其中就不能缺少自我理性的引導,要帶著審視和批判的眼光閱讀自己的作品。
不管是寫什么內容,都要切記首先考慮文章的受眾,這一點是重中之重。他們想看到什么?想知道什么?想得到什么?哪怕是一篇日記,讀者是我們自己,我們也知道什么對自己來說什么是有意義的,那些內容我們才會寫在日記里。
艾麗斯·馬蒂森的這句話,提醒了我們,在受情感驅使奮筆疾書之時,不要忘記用一絲理性提醒自己,稍稍控制,多想一點,抽離自己的主觀情緒,客觀地看待和評價自己所寫。
在寫作的時候,除了要感性和理性俱全之外,還需要寫作者有如下能力:
穩定的情緒和心態——幫助寫作者更好地寫作
深刻的洞察力、能客觀展現細節——幫助寫作者刻畫人物設計情節
足夠的聰明才智——幫助寫作者構思情節和描述表達
自我批評的能力——幫助寫作者修改文章
悲天憫人的情懷——幫助寫作者引發讀者情感共鳴
……
其中還有一項,那就是“勇氣”。包括:動筆的勇氣、自己代入角色的勇氣、“虐待”角色的勇氣、選擇恰當形式和語言呈現故事的勇氣等等。
總而言之,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寫作者,我們都還遠遠不夠。但是不要灰心,想想作者本人,再想想那些大器晚成的作家們,雖然路漫漫,但我們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前提是要熱愛寫作,愿意在這條路上繼續下去。
艾麗斯·馬蒂森的《寫作課》所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創作方面的技巧,還有我們如何在多舛的寫作路上鼓勵自己堅定走下去,希望我們有朝一日都能夠使自己的風箏翱翔于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