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攝影入門系列教程中,我寫過一篇攝影后期處理的入門教程,在教程中介紹了使用Lightroom進行后期處理的一般方法。在那篇文章中著重講解了Lightroom中后期處理的概念,調色思路,操作方式等內容,而現在我將會挑選一些攝影作品進行有針對性的具體講解從前期拍攝到后期處理的方法。
這次我首先選擇的是這張在城市中心的一座高樓上拍攝的日落時的南京新街口的城市天際線。作為參考,我將最終處理完成的作品與拍攝的原圖進行了對比。
可以看到拍攝的原圖色彩平淡,不夠通透,相比處理完成后的圖片,原片中夕陽的光線也不是很明顯。
前期拍攝
拍攝這張照片我使用了索尼黑卡RX100M2相機。黑卡相機最大的好處就是便攜,即使不背包也能把相機放口袋里隨身帶著,看到值得記錄的畫面就拿出來拍,很方便。不過黑卡只有一英寸的CMOS在光線不佳的時候畫質并不是很滿意,不過也比手機的畫質好上好幾個檔次。
拍攝的時候我將畫面中幾棟最為高聳的高樓放置在畫面中,避免讓某個高樓出現在畫面的角落而顯得畫面的不平衡。近處蘇寧的大樓因為視角的關系是沒有辦法避開了,外觀與背后的幾棟大樓有些不協調,這算是一點遺憾。將建筑擺放在畫面下三分之二處,然后略微再往下挪一點,為天空再留一點空間,在后期處理的時候我希望能夠多展現一些天空的色調。
這樣,相機也幾乎保持了上下的水平,畫面中的建筑基本沒有透視畸變,在后期處理的時候就可以省去這個環節。也可以避免額外的像素損失。
拍攝時使用手持,為了保證景深,我使用了F8的光圈,開啟鏡頭防抖(我習慣默認一直開啟),這樣可以防止在日落時這樣光線不佳的場景使用小光圈時因快門時間較長而造成抖動。這樣前期拍攝就完成了。當你拍的多了,成為習慣之后,相機的拍攝參數設置以及構圖就可以在一念之間完成了。
后期處理
前期拍攝的內容較為簡單,而后期處理則是重頭戲了。在將圖片導入進Lightroom開始準備后期處理前,需要先對原片有個大致的審視。原片的色彩平淡,畫面對比不夠強,受到霧霾的影響畫面通透度不夠高,此外畫面中也有一些噪點需要處理。
在了解了原片存在哪些問題之后就能夠對需要調整的內容就能做到心中有數。進入修改照片模式,首先從基本模塊開始調整。
基本
曝光度。對于曝光度來說,我認為原片的曝光度處于一個合理的范圍,可以不用調整。暫時先不調整曝光度,可以當后期其它的調整影響到了畫面的整體曝光后,再回頭來重新調整。現在,將曝光度保持為0。
對比度。對比度是原片中較為缺乏的一項,需要提升對比度,這能夠使得照片看起來更立體,同時也能降低霧霾對畫面的影響,提升畫面的通透感。拖拽對比度滑塊,尋找滿意的數值,最終我認為給對比度增加28是比較合適的。對比度的調整不需要追求一步到位,太過高的對比度數值可能會破壞高光與陰影。在后續的調整中,還有其它的調整能夠對畫面的對比度產生影響,所以不用著急。調整完對比度可以看到如下的效果。
高光。畫面中的高光部分主要位于天空所在的部分。為了還原更多的天空的細節,同時讓天空的亮度更像是日落時的感覺,需要降低高光的數值,最終我調整為了-29。
陰影。陰影部分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建筑物,尤其是畫面下方接近地面的部分,這里收到低斜的陽光的照射非常少,因為整體也更暗。我想要提升陰影部分的細節,不希望陰影部分過于暗淡。我將陰影的數值調整為+27。
當我把高光的數值降低,并提升陰影部分的數值,這就會導致畫面的對比度降低。在后期處理中,對于這種方式需要留意它的影響。不過不要緊,后續還會提升對比度。
白色色階。白色色階用于控制畫面中最亮的部分,這主要集中在天空部分,尤其是天空最明亮的部分。為了讓天空部分內容的對比度增強,將白色色階調整為+15。在調整白色色階的時候需要注意右上角的直方圖,避免畫面過曝。
黑色色階。黑色色階用戶控制畫面中最暗的部分。這這張照片中主要集中下下方的建筑上,尤其是近處最大的最顯眼的那一棟。降低黑色色階可以提升一些畫面中的對比度。即使有一些細節超過了直方圖的左側被裁剪掉也不用太擔心,這部分的內容本身就很暗,小部分區域呈現純黑色問題并不大。最終我將黑色色階調整為-10。
基礎面板還有幾個功能。接下來調整清晰度,這能夠讓畫面看起來更立體,對比更強,細節更豐富。清晰度的調整不宜使用過高的數值。這張圖片是在日落前的黃昏拍攝的,此時太陽的照射角度很低,與正午強烈直射的光線相比,這時的光線非常的柔和與暗淡,因此略微提升一點清晰度即可。我將清晰度調整為了+10。
接下來,將自然飽和度調整為+24。自然飽和度作用于畫面中飽和度較低的區域,而不影響飽和度已經處于較高水平的區域。這樣提升一些畫面中的飽和度,而不至于過于濃艷。
最后,將飽和度略微提升,調整為+6,使整體畫面看起來略微鮮艷飽和一些。
色調曲線
在色調曲線中,我們可以對畫面中的曝光進行更細致自由的調整。在這里,我希望天空的部分更亮一點,同時畫面下方建筑底部也稍微提亮一些,增強一些細節內容。
為了方便自由地調整,我在Lightroom中一直都是使用自由曲線模式,我建議大家也都采用這種方式,這能夠更自由更細致的進行調整。這種曲線模式也與Photoshop中的曲線模式保持一致,在切換使用的時候不會有障礙。
將曲線的高光部分略微向上提升一些以提高天空部分的亮度。然后將曲線的陰影部分也略微提亮一些提升畫面下方暗部的細節。這樣調整后會讓中間調的色彩也跟著一起提升,而這部分我并不希望它也跟著提亮,因此在曲線的中間調部分增加一個錨點,將亮度維持在原始水平。
接著,我想讓天空部分的紅色更強烈一些,將通道切換到紅色,然后提亮高光部分。同時為了避免陰影部分也收到影響,在陰影部分添加錨點拖回到原始的位置。同樣,切換到藍色通道,將高光部分的顏色提亮,并恢復陰影部分的亮度,這樣可以增加天空中的藍色。綠色通道保持不變。
最終調整的色調曲線如同這樣。
HSL
HSL面板用于針對畫面中特定的顏色進行單獨的細微的調整。HSL分別代表Hue(色相),Saturation(飽和度),Luminance(亮度),所以你可以針對每一個顏色分別調整他的色相、飽和度、與亮度。HSL面板對于顏色的針對性處理非常方便有效。
說句題外話,HSL面板右側是顏色面板,其實調整的內容都是一樣的,只是功能的展示布局不同而已。我更傾向于使用HSL面板。
對于大部分的照片修飾來說,色相通常不需要做調整,在這張照片中,我也沒有對任何顏色進行色相方面的調整。直接進入HSL面板子模塊中的飽和度功能。
日落時的天空呈現紅色橙色淡紫色等暖色調的顏色,在這里將紅色的飽和度調整為+19,這可以增加天空中紅色霞光的飽和度,讓天空看起來更鮮艷。同樣,將橙色調整為+6,也有助于提升霞光部分的鮮艷程度。
接著,我想要畫面右上方遠離陽光的天空部分更藍一些,將藍色調整為+15,將水藍色調整為+6。
飽和度調整完之后切換到亮度模塊。雖然天空部分的飽和度已經做了提升,讓畫面看起來更鮮艷,但是天空部分的亮度還是略微有一些亮,需要對幾個特定的顏色進行調整。將紅色的亮度調整為-12,橙色調整為-3,黃色調整為-6,這樣畫面中天空接近地平線的部分亮度降低一些。然后將藍色調整為-9,降低天空中尤其是右上方的藍色部分的亮度。將幾個顏色的亮度降低后,能夠讓天空看起來更像是日落時的剛覺,同時也不會對畫面中其它部分產生較大的影響。
色調分離
色調分離是個很棒的功能,但對于初學者來說也是比較難懂的一個功能。色調分離可以讓畫面呈現出更統一的色彩傾向,用于添加一定的個人風格。色調分離的作用過程類似于在照片上使用透明的顏料進行繪制,想象一下,如果你把照片打印出來,然后使用紅色的顏料在上面涂抹,照片就會呈現紅色的風格,如果你使用藍色的顏料涂抹,畫面就會呈現藍色的風格,色調分離也是這樣。
Lightroom中的色調分離功能要比剛才說的豐富一些。在Lightroom中,分為了高光與陰影兩個部分,你可以對這兩個部分使用不同的顏色進行著色。此外,Lightroom中還提供了一個平衡滑塊,用戶調整高光與陰影部分在畫面中的占比。
對色調分離還不太理解,或者想了解更多的話,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這里就不贅述了。攝影后期基礎教程——什么是色調分離
在這張圖片中,我想讓天空部分顯得更暖一些,因此將高光部分的色相調整為39,飽和度調整為8。同時,我想讓陰影部分,主要就是畫面下方建筑的部分呈現日落時深邃的藍色,因此將陰影部分的色相調整為223,飽和度為10。這樣,色調分離就完成了,可以看到效果比較輕微,我并不想讓效果太強烈,這樣可以為后續的調整留出余地。
細節
接下來的細節部分用于銳化與降噪。不論是銳化還是降噪,都需要將畫面放大到100%的顯示比例下仔細觀察方可作出調整。所以在進入細節面板之后,第一件是就是點擊畫面放大到100%的尺寸,將畫面區域挪動到紋理密集的區域,在這張照片中就是下方的建筑。細節面板中的調整在紋理密集的區域反映的最為明顯。
拍攝這張照片我使用的是索尼RX100M2黑卡相機。盡管索尼的黑卡相機采用的是一英寸的CMOS,但是在弱光環境下的畫質表現還是和半畫幅和全畫幅相機有不小差距的,畫面的噪點水平更多,涂抹感更重。
如果你對一英寸、半畫幅、全畫幅這些概念不是很理解,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單反攝影入門基礎教程(6)——畫幅,焦距與透視
第一步進行銳化。畫面中的銳度有些不足,因此我將銳化的數量從Lightroom默認的25提升到了53,接著將半徑調整為1.2繼續加強效果。將細節調整為31,這有助于畫面細節之處的銳化效果,例如建筑上的外墻。最后將蒙版調整為10,這樣可以避免飽和度低的區域,尤其是畫面暗部因為銳化而產生不自然的效果。
接下來進行降噪。畫面中的噪點幾乎全部都是黑白噪點,因此在降噪部分將明度調整為10,即可大大降低畫面中的噪點。雖然數值越大降噪的效果越明顯,但是降噪過強也會帶來副作用,就是加重畫面的涂抹感,降低畫面的銳度。因此降噪與銳化是需要進行折中取舍的。
你也可以先進行降噪,然后再進行銳化,這完全不影響。因為Lightroom是非破壞式的編輯,所以調整過程中的順序不會有影響。
這樣,對照片的調整就算初步完成了。接下來的鏡頭校正,變換,效果,顏色校正部分通常并不需要進行調整。通過對比,可以看到初步完成后的效果比原始照片更加鮮艷與通透。
我們可以在這一步就停下來完成修飾工作,但是我認為還有些不夠到位。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整。因此我選擇了Nik Collection插件來進行調色。
Nik Collection是個免費的調色插件,包含了多個不同的軟件??梢詮木W絡搜索下載。
Nik Color Efex Pro
仍然在Lightroom中,在圖片上點擊右鍵,選擇在外部編輯器編輯,然后選擇Color Efex Pro 4,會彈出編輯選項。選擇第一個通過當前Lightroom調整的副本導出,然后下方的色彩空間如果默認的是sRGB就一定要換掉它,因為sRGB的色域太小,可以選擇Adobe RGB,而我更喜歡使用ProPhoto RGB色彩空間。位深也一定要選擇16位,這樣才能保存更多的細節內容。
其他的選項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點擊確定將打開Color Efex Pro調整界面。點擊界面左上角的All,顯示所有可以使用的濾鏡。
然后選擇Skylight Filter(天光鏡),在右側調整強度數值,我將數值調整為了12??梢钥吹剑@樣調整之后畫面中夕陽的照耀的金黃色的感覺更加搶眼奪目了。
接著點擊右側Skylight Filter面板下方的添加新濾鏡。(一定要記得點擊這個按鈕,否則在界面左側點擊其他濾鏡并不會添加,而是替換當前濾鏡。)然后在左側選擇Tonal Contrast(色調對比)濾鏡,我想讓畫面中高光、中間調、陰影等區域內部的對比更明顯一些,但是又不希望過于強烈。因此我將高光調整為9%,中間調調整為8%,然后將陰影調整為11%。最后略微提升一些飽和度,調整為4%。
接下來,再添加一個濾鏡,在左側選擇Cross Processing,進行最重要的調色處理。在Method(方法)中,選擇一個模式,我選擇了B04,這可以讓畫面更鮮艷,日落時的氛圍更加濃烈一些。然后將強度調整為11%,這樣顯得比較自然適中一些。
點擊界面右下方的保存,這樣Color Efex Pro的調色工作就完成了。軟件會自動關閉并回到Lightroom中。
回到Lightroom后,我們再做最后一點調整。因為Cross Processing濾鏡會降低畫面的對比度,將對比度調整為+12,進一步增加畫面的對比。自然飽和度調整為+8,飽和度調整為+3。
這樣,一張日落時的城市天際線照片就完成了后期處理。
整個后期調整的過程看似比較復雜,但是分解開之后其實并不難。當你使用得越多掌握的就越好,后期處理也就手到擒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