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軌攝影作品有著不可比擬的震撼性,在攝影師的鏡頭下,天上的星空是如此的美麗。可以說,只有使用相機才能記錄下如此壯觀的星軌,而僅憑肉眼是無法看到的。
為什么會有星軌
在我拍攝了幾張星軌攝影作品與朋友們分(裝)享(逼)之后,有很多人問我,為什么是一圈圈的,這是怎么拍的,為什么肉眼看不到。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星軌的形成完全是因為地球自轉的結果。因為相機安裝三腳架上拍攝時,相機與地球兩者是相互靜止的。而地球則會自轉,因此通過鏡頭來記錄下的畫面來看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在旋轉。
如何拍攝星軌
想要拍攝星軌,是有一些難度的,但是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復雜。簡單說,地球一直在自轉,那么就可以使用相機打開快門,把星星運動的軌跡拍攝下來。但是在現實操作中,這么做卻并不可取。
原因在于,現在的相機基本都是數碼相機,數碼相機的成像使用的是一塊CMOS制成的感光元件。與傳統的膠片不同的是,這是一塊電子元件,因此存在著長時間使用下會發熱的問題。
對于拍攝星軌而言,地球自轉一周的周期是24小時,理論上想要得到完美的一圈星軌需要將快門持續保持打開24小時。幸好實際上我們不需要這么長的時間,通常幾個小時之后,不同位置的星星的旋轉軌跡就會使圓形接近閉合的效果。
但是對于CMOS來說,幾個小時的曝光時間也太長了,這么長時間的曝光就需要一直保持通電狀態,也就會導致持續上升的發熱狀態。而CMOS感光元件是通過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的方式實現記錄畫面的功能,在這個過程中受到信噪比的影響對于最終的畫面的噪點會有很大影響,而熱量又會對信噪比有影響。所以,簡單說,長時間曝光會使CMOS感光元件發熱量增高,導致最終畫面的噪點較高。
對于拍攝風光照片,尤其背景是純凈的天空的星軌照片來說,自然是不希望畫面上有較多的噪點。因此簡單暴力的通過長時間打開快門曝光的方式并不可行,需要尋找其他的替代方法。
最佳方法
之所以說了那么多看似廢話告訴你不能用長曝光的方式拍攝,主要還是為了闡述接下來之所以這么做的原理。可以說,幸好現在數碼相機的普及,以及大容量的存儲卡變得越來越廉價,才讓星軌攝影變得觸手可及。
因為從幾十分鐘到幾個小時的長時間的曝光會使噪點升高,所以為了避免這個現象,我們需要將一次性的長時間曝光分割成多次的較短時間的曝光。
大多數相機在B門之前最長快門時間是30秒,而30秒這個時間較長,但并不會使傳感器產生明顯的熱噪。因此,可以使用將單次超長時間曝光的方式,分割為多次曝光,每次為30秒的曝光時間。在前后兩次曝光之間加上幾秒鐘的間隔,給相機有時間讓傳感器冷卻降溫。這樣,在完成一次星軌拍攝之后,畫面并不會受到熱量的影響而產生的可見的明顯的噪點。
你可能會說,既然地球一直在旋轉,但是拍攝時卻留下了幾秒鐘的間隔,這樣會不會導致星軌產生間斷。沒錯,這樣間斷性的拍攝確實會造成星軌中間的間斷,但是只要把握好合適的參數設置,就可以盡量使星軌間的間斷看起來不明顯。
數碼時代相對膠片時代有非常大的好處,其中之一就是后期處理有無窮的發揮空間,這對于星軌處理也是一樣。有很多專門用于處理星軌的軟件,不僅能將多張照片疊加成星軌,還能夠填補每張圖間的曝光間隙所導致的星軌的間斷。這樣,在成片中,即使把照片放大也不會有明顯的間隙。
器材的設置
在掌握了最佳的拍攝星軌的方式之后,就可以著手開始拍攝了。
在實際拍攝中,正確的設置相機的參數很重要。如果使用了不合適的相機設置,對拍攝到的照片的效果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光圈與對焦
拍攝星軌,通常會使用一支廣角甚至超廣角鏡頭,這樣才能囊括更廣袤的星空,達到更壯觀的視角。首先需要確保鏡頭正確的對焦。拍攝星軌肯定需要在光污染較少的區域拍攝,而這樣光線就會很弱,因此相機的自動對焦功能就會無法成功對焦。因此就需要手動對焦。
長久以來的做法,就是把鏡頭切換到手動對焦模式,接著把鏡頭上的對焦環旋轉到無窮遠的低端,然后再轉回來一些,讓對焦位置的刻度在無窮遠附近即可。假設你的鏡頭沒有對焦距離窗,你還可以使用實時取景模式,然后將顯示的放大到最大,旋轉對焦環,讓畫面中的星星達到最清晰的時候就表示已經對焦到無窮遠了。一旦鏡頭對焦設置好就不要再去觸碰了。
因為夜晚光線弱,為了讓更多的光線通過鏡頭被相機記錄下來,所以盡量去使用你的鏡頭所擁有的最大光圈。通常鏡頭在最大光圈下并不是畫質最佳的時候,不過拍攝星軌的時候可以不必計較這么多,除非你的鏡頭在最大光圈時畫質下滑較大,那么可以稍微縮小一點光圈。以我使用的騰龍15-30 F2.8鏡頭為例,拍攝星軌時我就會使用15毫米的焦距盡可能囊括更多的場景,然后使用F2.8的最大光圈進行拍攝。
如果你的相機鏡頭具有防抖功能,那么一定要把防抖功能給關閉。在三角架上拍攝時防抖功能反而會適得其反。
感光度
接下來就是感光度的設定。星軌也是自然風光的一種,而且用這種拍攝星軌的方式是用多張疊加,每張照片記錄的星星在畫面上也就是小點,而過高的感光度會形成較高的噪點,使得星空不夠純凈。
因此在設置感光度的時候使用固定的感光度而不要使用自動感光度設置。并且,為了讓畫面的曝光足夠,不要使用100的感光度,可以嘗試400到800,甚至1200的感光度,但是再高就不推薦使用了。新款的相機高感光度下的噪點控制已經比以前的好很多,全畫幅相機的噪點控制也要比APS-C畫幅的相機要好一些,通常在800感光度的設置下并不會有明顯的噪點。
以上只是我的推薦值。每個人的器材并不一樣,在正式拍攝之前可以嘗試拍攝幾張。
快門
大多數相機上在進入B門之前最大的拍攝時長是30秒,因此我也建議單張的拍攝時長不要超過30秒。更長的時間會增加傳感器的發熱量。這與季節也有關系,夏天相比冬天更容易發熱產生熱噪。
所以,在使用了鏡頭的最大光圈的情況下,先給快門設置一個初始值,比如30秒。然后去觀察拍攝的結果,如果畫面亮度過亮,可以嘗試縮短曝光時間,或者可以降低感光度獲得更純凈的畫面。尤其是當你使用了較高的感光度設置,降低感光度是更明智的。相反,如果30秒的曝光下畫面亮度如果還是不足,那么就要確認你是否使用了鏡頭的最大光圈。如果此時已經使用了最大光圈,就需要再提升感光度作為補償。
因此,在拍攝星軌時,使用鏡頭最大光圈,讓感光度與快門速度達到一個均衡點,盡量避免使用過高的感光度設置。
開始拍攝
有些高端一點的相機具有定時拍攝的功能,設置好曝光時間和間隔,以及需要拍攝的張數,就可以交給相機,靜靜的等待了。
但是這種使用相機內置的定時拍攝的功能并不是很方便,而且自由度也不夠高。所以我更推薦使用快門線來控制。有很多快門線可以設置曝光市場,拍攝間隔,拍攝張數等參數,非常方便。而且,有很多快門線已經支持無線遙控功能,這就讓無意間拉扯到快門線使相機搖晃的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無線快門還有額外的好處,你可以手持無線快門的遙控器進行自拍,而不用端著沉重的單反。盡管很少有人這么做。不過購買一個好用的無線快門還是很值得的,這并不貴,從幾十到一百多有很多選擇。
最終的照片是需要多張疊加,因此照片不宜太少。通常我會拍攝一兩百張,然后后期進行疊加。張數太韶會導致后期疊加合成的時候星軌不夠明顯。
后期處理
當拍攝完成之后,將照片導入到Lightroom中,進行調色等工作流程,然后再將照片導入進Photoshop進行疊加處理。
Lightroom
隨便選擇系列照片中的一張,點擊修改照片可以對照片進行處理。在Lightroom中要做的就是調整白平衡,增強對比度,提升畫面中星星的亮度,然后根據情況進行降噪和銳化。
因為使用RAW格式記錄,所以前期拍攝的時候只用設置好光圈快門以及感光度,剩下的可以通過在后期處理進行修正。在這張圖中,天空部分顯得灰蒙蒙的,白平衡并不是我們想要的效果。因為將色溫調整為2600,色調調整為+8,這樣使天空顯現出更深邃的藍色。
接著,提升曝光度為+0.6,對比度為+10。將高光調節為+24,陰影調節為+36,白色色階調整為+21,黑色色階調整為+12,這樣做為了提升陰影部分的細節。將清晰度調節為+19,自然飽和度調節為+17。
來到色調曲線部分,提升亮部的曲線,然后控制住中下部的曲線,不要跟著升太高,進一步提升畫面暗部的亮度。最終曲線如圖片中的這樣。
在HSL面板中,將藍色的明度調整為-7飽和度調整為+13,其他的保持不變。在細節面板中將銳化值調整為52,蒙版調整到32,避免暗部的區域因為銳化而強化了噪點的影響。在降噪部分把明度調整為12,細節調整為58,略微做一些降噪處理。
地面部分還是有些暗。使用漸變濾鏡,從下往上拖拽出一個漸變,將曝光度調整為0.4。這樣,照片的后期處理基本就完成了。
選中所有星軌系列照片,然后點擊Sync(同步)按鈕,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將所有的內容都勾選上,然后點擊同步。Lightroom會將這張照片上所做的調整應用到所有的其他照片上。
回到庫模塊中,點擊導出。盡管出于畫質的考慮,更建議導出為TIFF格式,因為相比JPG格式,TIFF格式可以記錄16位的色深,也采用無損壓縮的方式記錄。不過這批星軌的照片一共有129張,出于后期計算量的考慮,我選擇了JPG格式導出。如果你的電腦性能足夠強大也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不妨使用TIFF格式。
Photoshop
對于129張照片,一張張拖入Photoshop中打開是不現實的。幸好Adobe為我們準備了大量照片堆棧的快捷方法。
啟動Photoshop之后點擊文件菜單,然后選擇腳本→統計,彈出的圖片統計對話框則是用于圖片堆棧處理。把剛剛在Lightroom中處理完成的文件導入進來,在上方的堆棧模式中選擇最大化。因為是使用三腳架拍攝的,所以下方的自動對齊圖片就不必勾選了。點擊OK之后就可以等待Photoshop進行處理,這需要一點時間等待。
經過Photoshop一系列自動處理之后,一張星軌照片就完成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保存。你也可以進一步進行后期處理,不過之前我們在Lightroom中已經做了足夠的處理,因此這里就不需要再處理了。
因此,將拍攝星軌的各個步驟拆分來看,每一步其實都并不是很復雜的,關鍵就是細心與耐心。而星軌畢竟是后期處理才能看到的效果,所以需要多拍熟練了才能拍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