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溫情力作,《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看了原著后又看了電影,有點像法國影片的節奏,寧靜的地方,優美的風景,故事娓娓道來,像沒有大的波瀾起伏,卻遠比商業大片深入心靈。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59歲,也像大多數老年人一樣,稍稍地古板、固執,他永遠地開著一輛薩博。“歐維自食其力,上班。一輩子從來沒有一天病假。一個蘿卜一個坑。承擔一份責任。現在已經沒人這么做了,承擔責任。現在沒人想工作,全國擠滿了整天只想吃午飯的人。”
歐維看不慣現在社會的浮躁,沒有幾十年前那一代人的踏實,現在的人在他眼里是操蛋的“一代”,穿過分緊身的褲子,喝著各種花樣的咖啡,讓狗到處隨地的大小便,把車橫七豎八地停在社區里,留著小胡子的人整天換工作、換女人、換車子。就是沒人愿意承擔責任。如今一切都必須時髦,必須數字化,唯獨對承擔社會責任已經失去了應有的尊重。
除了他自己,歐維還是那個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的人,崇尚節儉,不浪費糧食,做人誠實,不妄議他人也不刻意討好,他,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堅持自己的原則,是那種非黑即白的人。
六個月前他的妻子因為癌癥病逝,不久又被待了幾十年的公司勸退。失去了妻子,他失去了生命中的全部色彩,沒有了工作,他覺得他變成了“作為社會的負擔四處游蕩的多余的人。”
當生活失去意義,既然生無可戀,只好準備赴死。
歐維選擇了死亡,與另一個世界的妻子相遇。
所有的陰霾只需要一縷陽光就能被驅趕。
在歐維走向死亡的路上,不斷地遭到的“打擾”,新來的鄰居總是那么不讓人省心,帕爾瓦娜和丈夫帕特里克男把車徑直開進了他的花壇。歐維沒好氣的看著他們,男的好像什么都不會,倒車都需要歐維幫忙,女的是一個懷孕的外國女人,連駕照都沒有。他們的兩個小女兒看起來嘰嘰喳喳,吵吵鬧鬧。
然而,生活如此奇妙,有時遇見了一個人,就是開啟了另一段人生。
他拿繩子上吊,外國女人敲門給他遞上一個飯盒,說是謝謝歐維幫她丈夫倒車。然后說借一下梯子。
歐維找出梯子,把他們打發走后,又打算讓自己死在車庫里,外國女人又來了,他那個不中用的丈夫從梯子上摔下來需要去醫院。
等好不容易擺脫了這些瑣碎的煩事,歐維打算把自殺地點設為火車站,結果原本去自殺的他卻救了別人。
也許這就是命運的安排,人生還有美麗的風景,故事怎么能結束。
陰霾的天空照出一道光芒。懷孕的帕爾瓦娜請求歐維幫她練車,然后每天送給歐維一個飯盒作為回報。天空的光芒在這人情的一來一往中漸漸擴大,歐維收留了一只流浪貓,又收留了一個無家可歸的孩子,日子一天天的改變。
他的朋友魯尼,是和歐維一樣的人,努力工作,自食其力,他們都是還留在靠行動而不是靠嘴說的年代,因為身患重病要被政府帶走,對這個他曾經的戰友,他有義務要做些什么,歐維那顆看似冷酷的心又被熱血燃燒。于是社區的人們開始行動,大家站著一起,對抗政府,像一個戰壕的團隊,他們成功了。
當帕爾瓦娜的孩子們叫歐維外公,歐維在那一刻呆呆的站著,他的烏云全都退去,陽光那么耀眼,原來他還是被需要的,這個世界如此美麗。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陌生人的微笑,記得有一則報道稱一名男子在自殺前坐地鐵,他在臨死之前說如果誰能在地鐵里跟他所一句話哪怕是一個微笑,一個善意的眼神,他就不會選擇自殺,結果從車頭走到車廂,一張張冷漠的面容更讓他堅定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被需要。一個微笑,一個善意的眼神,驅走陰霾的往往就是從一束不起眼的光開始。
歐維一直認為,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所以他從來都是有用的人。他做了一切社會需要他做的事。工作,從不生病,結婚,貸款,繳稅,自食其力,開正經的車。可社會是怎么報答他的?它沖進辦公室讓他卷鋪蓋回家,這就是報答?歐維想不通,他不在被需要了,他成為了社會的累贅,在這種思維下,去死何嘗不是一種選擇。
可當他開始策劃死亡之路,他不斷的遇到點點陽光,鄰居的出現讓他覺得哦原來生活還有點意思,他幫人練車,收留無家可歸的人,幫著老朋友對抗政府。于是一點點得到大家的尊重。他不在是那個看似冷漠的歐維,雖然還是會嘴上說著“這幫笨蛋”,但是鄰居們早就認定了這個可愛的老頭,孩子們管他叫外公。
他心里的陰霾裂開了一道縫,陽光就一點點的灑入,漸漸融化了一顆凍傷的心,并滋生出一種暖意,被人需要的溫暖。
也許時代是變了,人們都在忙,忙得停不下來,忙得累了,擠不出一個微笑,但大家還是渴望愛與被愛,渴望被需要,因為被需要是一種存在。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透過一個老人的視角講述一種被需要的意義,人情的往來就在這種需要之間,家人、朋友、陌生人,你需要我,我也需要你,暖意在這種互幫互助中滋生,生活就被灑下陽光。
生活有陰霾的時候,但是只要有一點陽光灑下,就不怕烏云揮散不去,人生多一點溫情,就多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