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溝通時,氣氛非常的重要,作者如此說,我也非常的同意。同一件事情,往往在一個正向的溝通氣氛和負向的溝通氣氛下,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反過來也是一樣的,正向的溝通氣氛也是正向關系的關鍵條件。
那么什么是氣氛呢?溝通氣氛指的是關系當中的情緒氛圍,按照其效果分為正向的溝通氣氛和負向的溝通氣氛。一段關系中的氣氛,取決于人們相信自己在其他人心中受重視的程度,越是重視的關系,其正向的溝通氣氛就會越多。這個理論讓我想起了經常在女人嘴里說的:結婚之你就不重視我了!現在想來還真是蠻有道理的,如果真正的重視,我們是會努力的維護一段正向的溝通氣氛的,而不會因為忽視造成負責的惡性循環。
增加正向信息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的,除了上面說到的重視之外,還包括支持和贊同,當我們心平氣氛的維護一段關系時,這種氣氛就會變的很融洽。而當我們忽視一段關系時,就會由于各種行為來傷害這段關系,文中提到的視若無睹、口頭辱罵、概括抱怨、插嘴、各說各話、岔題、無人情味、含糊其辭,以及表里不一。從字面上看我們可以知道這些貶意詞就不會帶來什么好的結果。而一段正向或負向關系的氣氛,如果任由其發展是會成螺旋方向發展的。
那么當一段溝通過程中,為什么受到批評時,我們會不自覺的進行防衛呢?文中講到一處人性,細細琢磨甚至有些可怕,他說道,當別人批評你的時候,倘若這些攻擊并不正確,也許你只會感覺受到威脅;反之,當你內心深處也承認這些攻擊時,你就可能會充分地運用防衛的反應。這是挖掘了人性中最深處的秘密,致使人們出現無知覺的條件反射式的防衛。防衛過程中我們會反擊,歪曲道理,再不然就是遠遠的躲開,表示出漠不關心,壓抑等躲避情緒。為了避免這種人性的條件反射,我們需要正確客觀的來對待批評,通過技巧來控制這種本性,例如通過描述來代替武斷的評價,通過坦白來代替策略和套路,通過協商來代替確定等等。
在溝通過程中 ,我們還需要注意溝通語言的平衡,所謂平衡就是指在語言中少一些武斷評價,而多一些多維度的陳述,例如客觀的描述行為而不帶有情緒,增加解釋和自己的感覺,描述行為造成的結果,表達溝通的意圖,綜合運用這些技巧來避免口語方面的偏激和誤會。
在最后,我們當面對批評時,要將眼光放遠,尋找更多的信息而不是將目光集中在批評本身,通過詢問和推測來尋找更多的詳情和原因。盡量要表達出對批評的同意,當然這不是告訴我們認可所有的批評,我們認可的是當前對方陳述的事實部分,以及對方的感受,利用同理心與對方站在同一立場,一起來解決所遇到的矛盾和問題。
其實中國有句古話講的好,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我們自己可以控制好情緒和表達方式,那么就不會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那么就算是溝通的氣氛有多尷尬,也一樣可以化解成正向的溝通氣氛,那么,一切問題也就都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