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剛結束一年一度的香港渣打馬拉松 (簡稱“渣馬”),這一天很特殊,不僅僅是因為自己是第二次參加渣馬(雖然是跑半馬,挑戰組5點45分起跑,第一次是全馬)還因為那天是我的農歷生日。作為傳統家庭長大的孩子,生日以農歷為準,隨著年齡增長,一點都不想提醒自己又成熟了一歲,除非那一年成長許多,對來年又充滿信心。當然,正常理性的人都會坦然接受這一天。
過去半年基本在越野和受傷相處中度過,港百后,也在積極調整恢復,所以這次跑半馬,我給自己訂的目標是2個小時之內,為下一周末Garmin 42 k保留體力,不要太快太辛苦,當然我也知道在沒有訓練路跑的情況下我是快不了的。事實證明我的策略是對的,前兩周剛結束的Garmin 越野馬拉松42K,我跑出了7個小時20多分的成績,意外拿到女子公開組第八名。越來越多跑馬的人追求速度,特別是男生朋友,有時候退一步海闊天空也挺好的。
我自知是一個不能一心兩用的人,身體的能力也沒有到越野和馬拉松能兼顧的高度。最后成績是1個小時56分,配速5分半,是自己能接受的成績。當然有一定訓練,很多人都能跑出不錯的成績,今年好多人都能PB (Personal best)。我今天寫這篇文章,是為了記錄這次生日跑半馬經歷,順便回首第一次跑全馬的經歷。
1.為什么跑馬?
2015年1月,我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場全程馬拉松,42.195公里。我之前有寫過一篇文章,人生就應該跑一場全馬,里面說了很多。
2.心里印記
開始一段路程以及最后一段路程半馬和全馬是一樣的,過西隧,金鐘,中環,灣仔,銅鑼灣。仍然記得第一次過西隧之前(2015),有車厘子吃,有義工幫我打氣,還告訴我一個好消息,紀Sir成功復出,跑了第三名。聽到這個消息,很是開心,于是想加把勁,加快了腳步。但到西隧的時候,大腿開始痛,當時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沖到救護人員面前,主動找他們拿噴霧噴。現在知道,是抽筋。當年覺得這個西隧好長,為什跑極都沒跑完?這次,雖然也忘記有多長,但始終保持自己的配速,只感受到大風,耳邊轟轟作響。這個時段在跑的人都是半馬人士,基本沒人停下來,大家的力氣還沒有用盡,意志也還沒有動搖。
過了西隧,到銅鑼灣之前,還有很多暗斜,第一次跑全馬后面7公里遇到斜坡,基本是停下來走路,或者跑的速度和快走沒區別。仍記得第一次跑全馬,最后一個支援站,沒有吃東西,身上的能量膠也吃完,以為可以很快到終點,誰知肚子太餓,沒力氣,最后比預期花更多時間熬到終點。
銅鑼灣一如既往的熱鬧,但相比于海外賽事或者街馬,感覺觀眾沒有那么熱情。快到終點,眼看著1小時55分50幾秒,雖想用盡力氣趕在56分之前,最終還是差一點點。留點遺憾,總是好的。
好笑的是Sunnto 表一路顯示的里數和配速是不準確的,前5,6公里我都沒有發現,看到配速是5分每公里,有些公里還4分多,我還暗暗高興什么時候能跑這么快還這么輕松,還特意有意識放慢腳步。到7公里拐彎處,我看到大會的時間,才發現GPS表有問題。于是,開始加快腳步,看時間調整配速。
3.下個旅程
去年一年專注于越野,這個月參加完大嶼山100后,我想是時候回歸路跑,給自己定了個目標,小目標是SUB4,大目標是BQ。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