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經濟學008 - 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1. 內容總結
由于存在缺乏反饋機制、所托非人、養懶漢效應等問題,行善扶貧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完全無法到達預期目標。而商業行為,則由于有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協調和鼓勵人們分工合作,所以能大幅、持續而高效地改進人們的福利。
由一本書《白人的負擔》引出世界銀行這個國際扶貧組織,扶貧的業績很差說開來,對比《哈利波特》的商業發售行為之高效,引出思考,為什么慈善效率如此難見成效?
其實全篇并沒有很好的導出結論,商業是一種非常重要改善我們生活福利的手段,哈利波特的發行是人們、或者說正常平民百姓的福利,而非貧窮者如非洲貧民窟人民的福利。商業是否能夠對這些平民窟的扶貧慈善起到正面作用,至少在這篇文章里我是沒有看到,或許后面會討論。
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了解到為什么扶貧如此難見成效,而相比之下商業的效率可以如此之高,商業可以讓一大部分的人富起來,也是有其原有所在的。
2. 課后思考
市場為什么能夠發揮作用,鼓勵大家分工合作,因為市場首先肯定人是自私的,只有積極的自我驅動才能夠真正實現脫貧。
而扶貧是否也可以做到:
實現反饋機制不僅僅是困難的,而且是有點自相矛盾的。比如設定某地區死亡率當年降低10個點?人均收入水平達到XXX美元?設定后會有什么樣的壞處呢?如果沒有達到怎么辦?如果沒有達到而停止了扶貧,那么似乎有點自相矛盾,如果達到了繼續扶貧,更是有點矛盾了,而且很有可能導致扶貧地區制造假數據
托付給正確的人?不如說托付給正確的制度,這個是關鍵,給任何人我覺得都會出現腐敗貪污的問題,這是人治的最大弊端,總不能每次都碰運氣遇到好人吧。而托付給正確的制度,讓每一分錢真正給到窮人,或者把錢換成勞動工具的方式給到窮人,是否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呢
養懶漢行為,我覺得也是扶貧困難的地方,要救助,但又不能讓貧困者躺著就能吃到,要讓貧困者付出努力。是需要平衡扶貧的力度以及扶貧的方式的,要建立起積極的信念
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最總要的還是制度的變化,而本身就有發財夢的文化,所以應該說是自我扶貧還是比較成功的。
2.1 課后習題
如果你有一筆錢可以資助一個學生,在你面前有兩個學生,一個是又窮又笨,一個是又窮又聰明,你應該把錢給誰?
扶貧不能因為扶貧對象的智力屬性而做出選擇,聰明的人也可能通過自己的小聰明獲取更多的福利,而又窮又笨的也可能再不得到幫助,就永遠停留在原地,甚至可能餓死。說道這里,我想真正的聰明人,恐怕不會那么容易死吧,這個就是個人想法下的一個選擇了。
3. 與現實的聯系
- 我窮是因為我商業化做的差啊,整天上班賺工資,所以我的產品只是我的時間、專業知識及勞動力,我的客戶只有一個,商業化程度太低了,雖然有反饋機制(工資績效),但是托付給的公司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而自己也很容易成為懶漢!
- 路邊的乞丐,其實你給他多少錢都沒有用的,這種扶貧法也是一樣,你并不知道錢給了他拿去做了什么,而他乞討到的錢越多,只會越覺得乞討還能生存下去
4. 行動和改變
要致富還是要多參與市場,商業化、市場化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自己的能力結構、自己的專業素養其實就是自己最好的產品,要在這個市場中體現價值,實現脫貧,就要在自己的分工環節、專業領域中體現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