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第一次春節出游,也是我們全家人第一次出游。
說起來可能有些難以相信,但事實確實如此。回憶我的旅行之路,第一次是在初中畢業后,和我媽兩人跟著旅行團一起去了張家界。而后是和妹妹,待到大學基本都是自己一個人,或者和同學,和男友。記憶中唯一一次全家出行也就是到距離家鄉40多公里的地方看桃花開,所以,在今年之前,可以說和爸媽一起旅游的次數幾乎就是零了。
說起這次旅游,起初是我自己想一人出行,春節越來越沒年味,與其在家待著,不如出去外頭走一圈。在征詢爸媽意見的時候,老媽主動提出全家一起出行。這個決定令我感到驚訝,因為潮汕人過年有許多習俗,例如跪拜地主爺和財神爺、天公等等,而作為潮汕兒媳,老媽“忽視”這些規矩,并說服我爸一起出游,可以說是很開明、很非傳統了。
最終我們去了杭州,待了4天半,最后大年初六一大早的飛機坐回汕頭。總體來說,這次旅行還可以,爸媽還挺開心的。尤其是少了走親訪友的麻煩,我媽比我這個小年輕還高興。
回憶起來,其實和爸媽出行這件事,聽上去很美,但實則是個技術活。我在網上看到一段描述:“實際上,只有1%的人承認全家旅行非常開心,大部分人全部爆發過爭吵,并在第三四五六七天陸續崩潰,大家輪流跳腳要回家,并發誓這將是最后一趟集體出游。”
這個1%的數據是否準確就不予以追究了,但崩潰的狀態著實是有的。不得不說,旅游不僅是情侶的試金石,也是父母孩子間感情的放大器。如果和爸媽原本關系和諧,那或許旅行會讓感情很友好,反之,就會像我一樣,對老爸產生更多不滿。這話單獨我說不管用,我在旅游前為了做好心理準備,特地問了閨蜜,她也表示,和家人旅行,其實讓她和爸媽矛盾更加明顯和激化。
(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我和閨蜜兩人肯定也是有做得不對的地方,這點必須承認。)
總結一下和爸媽出游的幾個常見問題和注意點吧,希望能幫到計劃和爸媽出游的你~
1、了解爸媽飲食
這是個令人頭大的問題,“帶爸媽旅游最頭疼的事兒,是摸不清他們的胃口。”連陳曉卿導演都為此頭疼,更別提我了。
雖說我爸媽不挑食,并且當我帶他們去吃杭州綠茶餐廳和西貝連鎖餐廳時,他們也吃得津津有味,事后也夸某些菜色好吃,但有些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地根植于他們的頭腦里,無法移除。
例如我爸,自從聽說我訂了帶廚房和廚具的民宿,就特地讓我媽帶上大米和咸鴨蛋,每天早上就喊著喝白粥。有時晚上太晚回家,也會說“要不就回家喝粥吧”……
一開始我是接受的,但后面我差點奔潰。且不說沒法嘗到當地早點,而且總感覺被認為是腸胃脆弱的大人。“你整天吃這些,腸胃哪能好啊?還是喝口粥舒服。”雖然理解這或許是老爸的關懷,但總會產生“那么喜歡喝粥,還不如不出來玩呢”的想法。
2、別怕花錢,該花則花
我爸是個比較省錢的人,本來男性的飲食欲望也不如女性強烈,所以像我媽看到蔥包燴、糍粑這些東西時會忍不住停住腳步問下價格,然后買上一份,但我爸就會覺得這是浪費錢,買些沒什么用的東西。
有一次他在景區里聽賣家說蔥包燴10元2根后,立馬“哼”了一下,直呼貴,扭頭就要走,我媽就嫌他小氣,所以我只好上前“救場”,給我媽買下。
和爸媽出門不能怕肉疼,該出的就得出,在相對合理的價格內盡可能滿足父母的需要。畢竟對爸媽來說,這可能是他們這輩子唯一一次來這個旅行地,不像我們年輕人,可能還會因為種種原因再去到這個城市或地區。所以給他們創造良好的、愉快的旅行記憶是有必要的。
在消費上,除了飲食別省著,讓他們吃好的吃當地美食,滿足需求外,必要時也要在交通上敢于花錢。雖然我爸媽年紀不算大,但因為這次出游帶著一個背包和箱子,有幾天還下雨,所以我也一改往常坐地鐵和公交的習慣,必要時直接打車,節約體力,讓爸媽也方便。
3、提早做好攻略和相關準備,提前告知父母
我閨蜜和我說,她出行時爸媽總會問她第二天什么安排。多虧了閨蜜的提醒,我在出行前一周先把行程打印出來,具體包括景點、交通、附件美食、注意事項等等,即便交通不一定對,但我也照舊先寫上,為的是讓爸媽少些詢問。
出發前帶什么東西這些細節,我都先列了單子,讓老媽補充。在杭州每個景點幾乎也都是由我來導航帶路。我一般不是走最后,就是走最前頭,時而回頭看看他們的情況。去景點的路上,我也會先看看做好的攻略,補充找些信息,以免之前做攻略時遺漏重點。
每天晚上回到住宿的地方,我會先告訴他們第二天的安排,先在網上買好門票,告訴他們大概幾點出門,理想狀態幾點能到。
提前做好準備,這樣子一方面少了爸媽的嘮叨,一方面也是讓爸媽放心,安心跟著孩子走,聽孩子的安排,盡情享受旅途,減少排隊的麻煩。
不過,我還是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例如沒有看多一些景點的評價,高估了景點的質量,還有沒有盡早訂票,拖延了一下,結果為了看一場演出,讓全家人在大冷天里白白坐著浪費了2小時無事可做。
4、時刻關注爸媽的狀態
我媽身體比較弱,容易感冒,平時也沒怎么運動,所以我特害怕她去到杭州后會受寒,或者是走路走到腳酸。而我爸衣服帶得少,讓他多帶幾件又不聽。于是我也沒辦法,就得一路問著我媽,腿酸不酸,冷不冷,用不用加個暖寶寶貼在身上;問我爸需不需要替他背著書包,需不需要和我們娘倆一樣加個圍巾和暖寶寶。
我媽有天直接說自己累了,我也就順勢說:“那成,我們這段路走完就回去吧。”或者是“那我們歇歇吧。”畢竟是自由行,用不著和旅游圖一樣趕著去下一個景點,所以慢一點、晚一點也無所謂,舒服最重要。
老實說,感覺真是無吵架不旅行,一天吵嘴好幾次不說,還得受著被吐槽的委屈。然而,旅行中那些雞飛狗跳、嫌棄嘮叨的瑣事,回家后的爸媽似乎全都忘記了。
“我們看的那個宋城千古情,那個舞臺效果可好了。”
“第二天吃的綠茶烤肉挺好吃的。”
“自由行挺好的,那些個跟團游都是走馬觀花!”
……
盡管路上嫌棄吐槽都有過,埋怨吵鬧也不少,但回到家在親戚朋友面前都眉飛色舞,畢竟平時少出游,難得和女兒旅游一趟,自然開心多于煩惱。他們享受的無非是一家子在一起的時光,不論是在哪兒。
想想他們對用支付寶掃碼進地鐵、看準地鐵方向和站點等等這些新玩意兒的局促和迷茫,想想他們這會兒的年紀,不禁在生氣后感慨他們實則是老了,那些個無措和反復過問,不過是他們歲月的痕跡,是他們老去的標記。
所以,雖然不適和不愉快難以避免,但想來還是需要多點耐心和愛意,一如他們曾經帶我看世界,現在該換我帶他們游天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