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一周聽了一本經拆解過的書—美國婚姻家庭治療師羅納德﹒理查森博士所著的《超越原生家庭》,感覺其中的一些觀念很是新奇,對照現實,又認為確實有道理,就拿來說道說道。
? ? ? 曾經和我同一個辦公室的同事A與同在一個系統的丈夫B離婚很多年了。隨著孫子的出生偶爾還是會聽其他人議論她倆的故事。故事其實也不復雜。同事A是從傳統的農村到城市工作,但是她的思想卻從沒隨生活環境的遷徙而改變。一切為了老公,一切為了孩子,標準的家庭主婦,特別是對她那個當中層領導的丈夫,更是照顧的無微不至,包攬了所有的家務,起早貪黑,勞心勞力,愿意為他做任何事而毫無怨言。后來因為懷疑丈夫外面有人跟丈夫鬧,在丈夫要升遷的時候找領導,干涉阻礙丈夫“前進”的腳步,她的丈夫為此堅決要和她離婚,怎么勸都沒用,態度非常絕決,其間爭吵、家暴、法庭耗費了他們好幾年的時間和精力。哎,作為女性,特別是對我關愛有加朝夕相處的同事加大姐A,我心里特別為她不值。
? ? ?
? ? ? 先看出生順序對她性格的影響。同事A家中共4個兄弟姐妹,她排行老二,上面有個哥哥,算是長女。長女一般屬于成就取向型的性格,做事非常認真,也很盡責,很會照顧身邊的人,在父母缺位的情況下有意識地承擔父母的責任,充當父母的角色,就是傳統所說的“長女如母”,因此往往成為家庭中的過度犧牲者。卻并不以此能夠得到父母的寵愛,這會讓她們時常感到委屈。在“重男輕女”的農村,作為兄弟姐妹中有幾個男性的長女,因為從小要照顧哥哥弟弟,她認為男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在夫妻關系中,她會習慣性放棄自己的需求壓制自己的想法去照顧對方,為對方的人生目標犧牲自我。所有付出潛意識都是要求回報的,人總是在親密關系中去尋找自己童年未滿足的需要。當她的付出沒有得到伴侶的回應,對方無法滿足她的期待時,特別是出現她認為的危險因素(比如有其他女性經常出現在伴侶身邊)時,會變得多疑和神經質,容易指責對方。一方面,她又很在意這段婚姻,為了維持親密關系,只好用討好、犧牲、迎合的方式去努力挽回,這樣做反而更難得到對方的尊重和認可。慢慢地她便失去了自我,可以說沒有真正為自己活過。
? ? ?
? ? 可以看出在兩個人的關系中,她是“追逐者”,她的前夫則是“逃跑者”。一般男士在進入婚姻獲得當初“追逐者”的確定感后,會把注意力重新轉回自己的事業或原來好的壞的“興趣、愛好”上,追求的目標和關注度的轉化會導致雙方對親密關系期待的不一致,這時女士容易從“疏遠者”變成“追逐者”,于是關系中的男女就是在這樣的親疏之間游走,于動態中尋找平衡。這種二元關系的不穩定會引發一次次婚姻矛盾和危機。需求及時去溝通,溝通有時并不會達到一致,因為彼此來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溝通的目的是要保持處理分歧方式和溝通渠道順暢,雙方有一種良性的互動。不致于引入第三方來排解或承擔。第三方可能是孩子,可能是長輩,可能是工作也可能是第三者等等。就似兩國邦交,要“求同存異”,保持對話。
? ? ? 最后用這本書的金句之一來作為總結,希望婚姻中的你我借鑒,也祝愿閱讀文章的您婚姻“幸福美滿”!
? ? ? 我們毎個人都是一方面需要“親近感”(或稱為“聚合感”),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距離感”(或稱為“分離感”)。我們都需要一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希望得到別人的支持、欣賞和愛;但同時也需要獨立、自主、自由和自決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