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作品最震撼人的點在于六個年輕人撐起了一部劇。
一開始出來時衣著很簡樸,直到最后也很簡樸,最初的風聲、雨聲、鳥聲都是由舞臺上的演員模擬的,絲毫不會有違和感。
跟著節奏,粗粗了解了幾樣器皿,而后便是孔子生平的敘述。杏壇授學立足六藝,觀其場景,并不覺得枯燥乏味,至少我原以為孔子之教學當為“之乎者也”之類,然其演繹活靈活現,師并非一定刻板,書亦未必索然。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八個大字重重砸在心上,這應當成為每一個教師的追求。即使當了老師也要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像個孩童那樣,面對日常事物也覺得日日新、時時新,只有自己不斷地學習,呼吸新鮮的空氣,才能跟上學生成長的步伐,教授他們新的、適合他們的知識。最怕自己以后教書教一段時間便不想教了,若是幾十年如一日地傳授同樣的知識,光想想都讓人覺得無望;可倘若自己本身就處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想必看事物的角度也不一樣,當面對不一樣的學生群體,也就不會百年如一日地講著同樣的死知識了。
孔子之周游列國的景象從未作過設想,當演員們演繹出來的時候會深受感動,即使不曾見過那種場景,也會有所觸動。演員們讓人敬佩的點在于他們知道自己在演給下面一群觀眾看,卻又能旁若無人地展現,仿佛臺上的孔子當真是孔子,旁邊立著的確乎為子路。你在下面哭也好,笑也好,絲毫不能影響他們,一個眼神牽動整個面部表情,一個微笑呈現角色精神面貌。
兩小兒辯日時的嗓音是兒童的嗓音,行為是兒童的行為;大戰之時的子路是慷慨激昂的,孔子是情緒飽滿的。一個演員換一身裝束成了另一個人,再調一下嗓音又成了其他人,明明只有六個演員,卻演出了千軍萬馬的氣勢。每一幕都有一個定格,只要是在臺上,所有動作都是干凈利落的,絲毫不拖泥帶水,節奏快的時候根本來不及回憶臺詞,那些詞句像是在舌頭生了根,遇境而發,比肌肉記憶還要嫻熟、準確。
說起四書五經,總是覺得繁瑣無趣;如今說起讀書學習,學生也是長吁短嘆。若是能換個有趣味性又不乏內涵的形式,先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能學生對于讀書也就不會有本能的逃避和排斥,教師教起書來也會更省力一些。當學生在學習上產生自發性的時候,學習效果會更加好,”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也就更有價值。
不必每個人都成為孔子,也不可能有人再成為孔子,但是孔子所堅持一些內涵以及他面對困難時堅定不移的決心當為每個人所崇,無論做什么事情,倘若有這樣的的毅力,即使天資上有所匱乏,也終究能做出些成效的。如果每一個人在努力的同時也帶動周圍的人努力,那么不管誰倒下了,這項事業都不會倒,一件事情的真正行進需要一群人甚至幾代人鍥而不舍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