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正面管教/第二天/第二章打卡】
第二章著重講解了基本概念。
正面管教理論提出人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今日踐行:
說說今天晚上兒子打他爸爸,他爸爸教育他,他嬉皮言笑似乎沒解決。
事后我蹲下來,和善的對兒子說:“媽媽知道當時你很高興,就拿充電器的繩子打爸爸??墒遣恍⌒拇虻桨职至税职痔哿?,不開心了。爸爸就會生氣了,就要來吼你,對不?”
兒子笑瞇瞇的不語。
我接著說:“爸爸吼你教訓你罰站,告訴你錯了,你心里應該也不好受吧?”
兒子也不語。
然后我說:“你想想本來你是很高興很興奮,但結果卻不開心了,是不是很奇怪?我們試試下次玩玩具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傷到自己和別人會不會更好?”
兒子不語,始終笑瞇瞇的。
我相信兒子多少還是明白一些了。
問題
-
“贏得”孩子與“贏了”孩子之間的區別是什么?
回答:所謂“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和善而堅定),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并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這需要大人給予孩子大量的鼓勵,并要花時間訓練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贏了”孩子,使孩子成為失敗者。而失敗通常會導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順從。這兩種品格都非我們所愿。而“贏得”孩子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
什么是“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想想孩子讓你覺得你受到了挑戰的一個行為。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怎樣使用這些步驟?
回答: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 - 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 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時,你如果告訴孩子,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效果會更好。
-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面兩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愿意聽你說了。
- 讓孩子關注于解決問題。問孩子對于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 你必須具備哪些重要態度才能有效地進行正面管教?*
回答: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上述四個步驟的根本。你決定要贏得孩子的合作就足以為你帶來積極的感覺。經過頭兩個步驟之后,你也已經贏得了孩子。等你進人第三步時,孩子就已經能聽得進你的話了(哪怕是你以前說了多少遍,孩子都聽不進去的話)。第四步肯定會很有效果,因為你已經營造出一種相互尊重的氣氛。
- 你必須具備哪些重要態度才能有效地進行正面管教?*
-
成為一個“社會人”是什么意思?
回答:孩子是社會人人的行為取決于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他們認為別人怎樣看待他們為基礎的。記住,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決定,并形成著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當他們“茁壯成長”的時候,他們就在發展著“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見第1章)。而當他們處于“求存”狀態的時候(努力地想如何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大人通常會將其看作不良行為。當你能夠把不良行為看做是孩子們的“求存模式”的時候,你對不良行為的看法是否就不一樣了? -
引導所有行為的首要目的是什么?
回答:行為是以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孩子對想要達到的目的并沒有清醒的意識。有時候,他們對于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錯誤的,并且其行為方式所達到的效果往往與其目的背道而馳。比如,他們想要得到歸屬感,但他們為達到這一目的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為就會惹人討厭。這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他們的行為越是惹人煩或生氣,他們就會越急迫地追求歸屬感,因此也就越發令人討厭。德雷克斯解釋說:“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孩子們并非是存在這一問題的惟一群體。下面的情形就是這種狀況如何開始的一個好例子。 -
為什么孩子的行為和他們想要達到的首要目的常常背道而馳?
回答: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
行為不當的孩子以其不當行為想告訴我們的是什么?
回答: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當一個孩子的行為令人討厭時,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對大多數大人來說,很難不去在意孩子的不良行為,并且很難記得其背后的真實含義和信息——“我只是想有所歸屬”。理解這一概念,是大人更有效地幫助行為不當的孩子的第一步。這有助于你成為“密碼破譯者”。當一個孩子行為不當時,請你把這一錯誤行為看成一個密碼,并且問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訴我的是什么呢?”記住,雖然孩子并不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密碼信息,但當你處理她的隱含想法,而不是僅僅針對其不良行為作出反應時,孩子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 -
如果我們牢記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信息,我們的行為將會有些什么變化?
回答:牢記在不良行為的背后,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并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孩子,你對不良行為就會有不同的感覺。而且,仔細審視一下是否是你的行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無所歸屬或沒有價值,也會有幫助。 -
什么是社會責任感?為什么讓孩子培養社會責任感很重要?
回答:它是指一個人真心關心同伴,并且真誠地想為社會做出貢獻。
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是極其重要的。如果年輕人不學習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一員,學知識又有什么用處呢?德雷克斯常常說:“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原因就在于,如果我們替孩子做的太多,就剝奪了他們通過自己的體驗來發展出對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機會。他們反而會認為自己需要別人的照顧,或者他們“理應”享受特別的服侍。 -
阿德勒所說的平等是什么意思?
回答:平等并不意味著“完全相同”,阿德勒所說的平等,是指所有的人對“尊嚴”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
11.* 為什么羞辱在正面管教中沒有立足之*
回答:大多數成年人都能夠接受孩子們和大人具有同等的價值。這正是為什么正面管教摒棄羞辱的原因之一。羞辱與“平等”和“尊重”的概念背道而馳。 -
錯誤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
為什么勇于不完美很重要
回答: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是要為犯錯誤而羞愧。其實我們都不完美。我們需要達成的是,要有勇氣改變我們對“不完美”的信念。這是最令人鼓舞的觀念之一,也是在我們的社會中最難達成的觀念之一。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可是每個人都在這樣要求自己和別人——尤其是孩子。 -
為什么教導孩子犯錯誤是學習的機會而不必為之羞愧,會是件很有價值的事情?
回答: 不嬌縱,而且不需要以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為代價能真正激勵孩子做的更好。那就是,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犯錯誤看做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要是我們能聽見一個大人對孩子這樣說話該有多好:“你犯了一個錯誤,太好了!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么?”我說的確實是“我們”。在孩子犯的大多數錯誤中,我們都難辭其咎。孩子的很多錯誤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訓練并鼓勵他們。我們常常激起孩子的反叛,而不是令人鼓舞的進步。我們要做勇于接受“不完美”的榜樣,以便孩子從我們身上看到犯錯誤確實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 -
什么是“矯正錯誤的三個R”?請討論
回答: - 承認(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
- 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 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li>
-
什么是開啟所有心靈大門的鑰匙?請講述一個你和孩子發生矛盾的具體事件,并設想如果你當時以傳遞愛的信息開始,情況會有什么不同。
回答:要確保把愛的訊息傳遞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