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連續打卡已經60天,早起冥想已經成為每天的routine:清晨醒來,從腳趾頭到頭發,開始有意識的感知身體的蘇醒和放松,再推門到院子里呼吸幾口清冽的空氣,回來喝一杯溫水,坐在地毯上調身調息調心,以此開啟新的一天。
冥想帶給我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心態,性情和行為等方面。細聊起來可能需要一包洽洽瓜子的時間,大包焦糖味的,謝謝:)
心態上:從焦慮到從容。
焦慮和壓力幾乎成了職業病了,繁華或寂寥中,總有一款能直抵你的心靈深處。聽過很多朋友強推冥想對緩解焦慮的好處,但我將信將疑啊,覺得這些都是唯心論!
于是,我懷著質疑和好奇之心去一探究竟,還真的發現了專業的解釋:
“我們腦中有一個叫“自我中心”的區域,叫內側前額葉皮質。這區域是負責處理與“我”和個人經驗相關的部分。正常情況下,身體覺知和恐懼中樞的神經與這個“自我中心”的腦區聯結是很強的。當你受到驚嚇或存在負面情緒時,這個腦區會啟動很強的反饋,使你感到恐懼,意識到自己在遭受攻擊,做好或戰或逃反應。”
通過冥想,人們能夠感受和接受情緒的自然流動,強化了“自我中心”啟動的感知,相應地我們身體覺知和恐懼中樞的聯結就減弱了。當我們再次焦慮或心神不安時,就能夠更理性的對待它們了。
不管你信不信,經過理論和實踐的體驗,60天后的我對此深信不疑。
通過冥想,我能夠把心安在當下,明白了最有力量的是當下,而不是過去和將來。現在雖然焦慮和壓力還在,但我覺察到了他們,接納和安撫他們,并放手它們,心態自然從容了很多。放松后的我感知到了更多生活細微之處的幸福,能夠接納完全的自己,也能夠以己度人,用同理心對外看問題。
生活中的很多念頭如果能通過十分鐘的冥想向好的方面轉變,何樂而不為呢?
性情上:慢就是快。
我性子很急,辦事風風火火,慢就是我爆發的助燃劑。因為我眼里的“慢”,電光火石的碰撞經常發生,憤怒和委屈不是發生在我身上就是對方身上,冷靜后又覺得自己小題大做,再賤兮兮的賠禮道歉。
《生命的重建》里說,當我們真正開始愛自己的時候,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會運轉正常。當我們開始理解他人時,生活將會充滿感激和喜悅。
好感恩我意識到了生命里很重要的一個功課--共情,并通過冥想強化了它。
科學研究表明,杏仁核是腦中負責處理情緒刺激的功能區,通常在冥想時這部分腦區會表現出活躍性減弱的特征,而與共情心密切相關的部位--顳頂葉交界處會表現得更活躍。
我不能說冥想改變了我的性情,但冥想能夠讓我慢下來,贊同和支持自己,理解和共情他人。家人為了鞏固成果直夸我有慧根,因為好久沒在家炸毛了。
冥想吧,愿慈悲之心常在。
行為上:專注和開放。
作為一個愛好和靈感隨時萌芽的少女,專注大多只發生在特別喜歡的事情時和火燒眉毛時。其他時間,跟著感覺掰棒子是常有的事情,不定期的寵幸一下手機這些自然流露的瑣事就更不用提了。
專注冥想在此處以它英俊的功效吸引了我。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點上,比如呼吸,持續的全神貫注于此,并將每次游離的注意力拉回到此。在工作時受到分心干擾時,我嘗試過通過數息法整合思緒,回到專注狀態。
除了專注冥想,還有一種冥想形式深得我心,它就是開放式冥想。開放式冥想時,你不必將注意力集中于一點,而是感受周圍發生與流動的一切,放任所有想法來來往往而不必做出任何反映。在遇到工作瓶頸或者需要頭腦風暴時,我會找個安靜的地方做開放式冥想,暢游一圈后又誕生一個靈感少女。
無論我是在荒島上,還是在鬧市里,冥想都能夠幫助我做自己的觀察者,保持正念,悅納自己。
我愛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