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遠房姨夫前兩天去世了,今年才剛剛65歲。
媽媽打電話安慰大姨,她在那頭咬牙切齒地咒罵兒子,說如果不是他阻攔醫生進行搶救,姨夫也許不會死。
姨夫一直身體很棒,能吃能干,誰知在睡夢中卻突發腦溢血。醫生給出了在頭上打孔引流的建議,保守估計花費在10萬元以上。不保證治療效果,治好了類似于植物人生活不能自理,治不好的話是人財兩空。
姨兄只是個小輔警,月薪2000元,家里還有三個女兒要養,手頭連一萬塊也拿不出來。姨夫的大哥也在現場,翻看了姨夫的眼睛,發現瞳孔都已經散了。這位大伯是開明人士,認為救回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實在沒必要花這個冤枉錢。
這下大姨不干了,撒潑打滾地咒罵自己兒子和大伯哥,什么難聽的話都朝外涌,要不是別人攔著,估計她能撲上去咬掉兒子兩塊肉。
雖然姨夫去世是件悲傷的事,但我對大姨的行為感到迷惑不解。她和姨夫吵了一輩子架,常年處于分居狀態,連口熱乎飯都不給姨夫做。
這次姨夫送到醫院,她借口在家看孫女,都沒去醫院送姨夫最后一程,她何以如此激動呢?
老媽一眼看出問題本質,大姨是擔心以后兒子不給她養老送終,才硬要鬧這么一出。用道德枷鎖把兒子牢牢銬住,免得將來被送進養老院。就算耗,也要耗死在兒子家。
有這樣想法的老人不在少數。他們活著在乎有沒有人給養老,就連死后有沒有人給燒紙都要操心,跟古代皇帝似的,動不動就考察一番兒女的忠誠程度。
婆婆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我和老公剛結婚三個月時,她就拉著臉前來和我談判,說自己就這么一個獨子,將來老了需要我們在床前端屎端尿地伺候,反正她堅決不住養老院。
有次全家人去爬山,那座山向陽的一面是墓地。婆婆手搭涼棚眺望半天,然后嚴肅地告誡我以后多攢錢,她和公婆、妯娌的關系不好,死后也不要葬入祖墳,我需要在這里給她買塊墓地。
那時候我又年輕又傻,還真去打聽了下墓地情況,結果被高昂報價嚇得噤若寒蟬落荒而逃。
很多老人,在孩子小的時候是奉獻型人格,默默為兒女操勞。等到上了年紀,搖身一變成為索取型人格,如同唐僧般成日在兒女耳朵邊念叨:“我養你小,你就得養我老,不然我告你去。”
說實話真沒幾個人是那種窮兇極惡不孝順的主,你天天用這套話綁架兒女,只會讓他們寒心。
前段時間讀周總理傳記,哭點極高的我都被感動得淚水漣漣。活著的時候他拒絕修祖墳,甚至把祖墳深埋當作菜地,去世后連骨灰都不留。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如此平靜對待生死,卻感動不了世人。那群頑固的老人們生前事要管,死后事還要管,甚至還有人詛咒兒女:“將來不給我燒紙的話,我必定鬧得家宅不寧。”
還好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的思想越來越開放。一位70后同事大哥,女兒剛上高中,自己便寫好遺書,將來遇到需要急救的情況直接放棄,讓自己安靜離世便好。
大哥真是通透人,他說將來躺在急救床上,兒女很大概率會受到來自道德的壓力,就算明知道無用,也會咬著牙大把花錢。能決定生死的只有自己,到時候遺書這么一亮,各路親戚人馬通通閉嘴。
這真是位活明白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