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二次元貓小姐
劉震云說:真正的聰明,是愚公移山。
01
嚴歌苓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被問到,從一個英語小白考入美國知名大學接受寫作訓練,還能拿到滿A,她是怎么做到的。
嚴歌苓回答:“聰明人,用的都是笨辦法。”
考托福的時候,抱著書本死磕,把字典背下來;在異域謀生洗盤子,手臂上記滿了單詞,就干活的時候多記幾遍,這樣的人,還有什么做不到?
每天堅持寫作6-7個小時,每天6000字,堅持了30年,這樣的作家,怎能不高產?
寫農村題材就跑去農村和老太太們同吃同住,寫學校題材就跑去中學和學生們一起上課,這樣的作品,怎能不精彩?
很多知名作家都對嚴歌苓的作品有著高度評價,如今嚴歌苓仍能保證每年都有高質量的作品上市,看她的作品,感覺她似乎永遠都有著源源不斷的靈感。
她接受采訪時曾說:“寫作最大的敵人是懶惰。”
即使是遇到寫作思路受阻的時候,她也會坐到寫字桌前,直到打開卡住的地方。
唯有日積月累的沉淀,才能帶來蓄勢待發的靈感。
我曾在一個寫作訓練營擔任點評老師,常有新進的同學說,一被拒稿就灰心,不想寫了。
每次我都請上稿最多的同學跟大家分享自己被拒稿的經歷,有一次一個叫燕子的姑娘說:“去年寫了近100篇,上稿了10篇,我挺開心的。”
被拒的那90篇被她說得云淡風輕。
燕子這兩個月在好幾個平臺密集發稿,已經是同班同學的偶像,大家都沒有想到,原來佳作頻出的師姐也有過這么不堪回首的歷史。
在我眼里,燕子就是和嚴歌苓一樣的聰明人。
她們的聰明,就在于沒有方向之前,只管努力;有了方向之后,只管堅持。
聰明人都知道,沒有捷徑可走,他們把尋找捷徑的精力用來默默前進。
02
錢鐘書也說過一句: “越是聰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被譽為“博學鴻儒”、“文化昆侖”的錢鐘書有著海量的知識儲備,他“博學”的笨功夫,就是爭分奪秒地讀書。
錢鐘書讀清華時曾“橫掃清華圖書館”。
有同學回憶說:
錢鐘書一個禮拜讀中文書,一個禮拜讀英文書。每個禮拜六,他把讀過的書整理好,抱去圖書館還,再抱一堆回來。
錢鐘書在清華呆了四年,連玉泉山、八大處都沒有去過,所有的假期都用來讀書了。
傳言錢鐘書記憶力超凡,但他“過目不忘”的笨功夫,就是反復推敲和記憶。
錢鐘書曾透露自己讀書“不遺忘”秘訣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
楊絳也說錢鐘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
楊絳曾回憶,他們初到法國的時候,錢鐘書在法語方面還略比自己生澀,然而短短的一年時間,錢鐘書的法語水平就遠遠地超過了自己,因為錢鐘書的學習一刻也不曾懈怠。
楊絳說錢鐘書嗜書如命,研究法文的時候,從15世紀的詩人維容讀起,到18、19世紀,一家家讀下來。后來學習德文、意大利文也是如此。
著名學者鄒文海是錢鐘書的小學同窗,他回憶錢鐘書出行的時候隨身帶著字典,“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一月。”
錢鐘書卻說:“字典是旅途中的良伴。“
一個把勤奮當習慣的人,是不會覺得自己辛苦的。
正因錢鐘書下足了經年累月的“笨功夫“,才有了后來博大精深的《管錐編》。
《管錐編》堪稱國學大典,內容涉及文史哲經,古今中外文化對比研究,精彩紛呈。是錢鐘書灌注大量心血而成的學術成果。
聰明的人,都把刻苦當才能。
03
曾有讀者朋友訴苦說,畢業幾年換了幾份工作,每份工作都很拼,卻始終在小職位上熬著,感覺很沒意思。
想迅速出人頭地是我們踏入社會時的普遍心愿。?
每個人都敢拍著胸脯說自己不怕吃苦,但每個人又都只喜歡簡單粗暴的努力,最好是連拼三天三夜,一周就有回報。
急功近利成了現代人的通病。
如果可以,誰都愿意選擇去做見效快,短時間內能看得到收獲的事情。可是,這樣的事情有多少呢?
任何行業都不是能短時間內能做出效率來的,哪怕你見過別人一夜之間平步青云,機遇背后的積累你也是見不到的。
別因為不敢努力,就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所有的成功,都是慢慢熬出來的,不做好厚積薄發的準備,再好的機遇放手上都白搭。
之前看李尚龍的書,被他的一段經歷震驚了。
他寫自己當英語老師的時候,每堂課都要花幾十個小時去備課,每一課都會事先對著墻講十遍,用錄音筆錄下來反復聽。
私下跟自己死磕多遍,才有了學生們見到的行云流水。
他說:“這世上沒有毫無理由的橫空出世,不過都是精心準備的必然結果。”
我們以為聰明人成功靠的都是天賦,但真正的聰明人卻從不指望天賦。他們明白天賦是努力到達一定程度后的錦上添花,并不能成為努力的替代品。
所以他們在前行的路上走得更認真,更舍得對自己下狠手。
為什么愚公移山是一件聰明的事情?
因為愚公是一個真正有遠見的人,他知道想要得到最好的結果,就得承受最艱難的過程,他知道再大的困難,也抵不過滴水穿石的認真。
遇山敢開路,遇河敢搭橋,這世上能難住他的事情還有多少呢?
沉得住氣,發得了力,才是人生大智慧。
人要有所執,方能有所成。
作者簡介:二次元貓小姐,富書簽約作者,一個只想寫好文章給你看的塌鼻子姑娘。